生命的意义与佛缘
2008年,是我生命中永远值得铭记和感恩的一年。因为父亲患病的缘故,我皈依了佛门,希望以自己断恶修善的努力,能使父亲得以安度晚年。也是在2008年,我接触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本传统文化的书籍《了凡四训》。还是在这一年,我发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我的学生践行《弟子规》,师生一起力行中华传统圣贤教育。
说到《了凡四训》,记得当时读到的是文白对照版,清晰明了,道理简单直白。我一口气看完,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反复琢磨,终于好像明白了一点道理,人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要行善。于是,日行一善,我也照着做,而且,专门有个小本子,每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赶快把这一天做了哪些善事记录下来。小本子的扉页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愿以我积德行善的功德,祈求全家平安,儿子身体健康,成绩优秀,等等…, 这就是我十年前的样子。
将时光的记忆再回溯到80年代中期,那时,大学即将毕业,未来的一切是怎样的,很茫然。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习惯了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的我,就要离开单纯而美丽的校园,离开熟悉的一切,进入社会,工作挣钱,成家立业,这将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也都在考量,是进事业单位,还是去外企、私企?是有一份安定的收入不多的工作,还是找一份更挑战自我,有机会挣大钱的工作?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 ,让原本躁动的心,平添了几多紧张和不知所措。然而,每每静下来,独自面对自我的时候,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问: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甚至想到,人为什么会死掉。有没有不死的仙丹?其实,我知道没有,即便是道家的炼丹术,也没能保得哪个皇帝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那么,人总要一死,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记得,在寻找撰写大学毕业论文的题材时,我看到一本英国小说家萨默赛特.毛姆的作品《刀锋》,书名很容易使人误以为是描写战争的。但是,匆匆读了故事梗概后,才知道,原来是写一个英国小伙子,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战争后;在亲眼看到朝夕与共的另一个年轻的生命,被一颗子弹射中后,瞬间倒下,这个过程给他内心留下了无法抚平的伤痛和恐惧。从不能面对战友的阵亡到恐惧生命的脆弱,再到探究活下去的意义。主人公在战争结束,归来后,开始了各种途径,寻找关于生命和活着的意义。他遍访宗教大德、资深学者,游历名山大川,参观众多国家博物馆;学习哲学,了解科学,最后到访印度。小说的结尾是这样描写的:在印度禅修多年后,主人公回到了英国,之前相爱的女友早已过上了她梦寐以求的贵妇生活。再次相见时,早已物是人非。没有变的,还是那个静静地躺在公园里的,曾经在约会时,两人常常相拥而坐的长椅。主人公神态自若,既没有之前痛失战友的悲伤与冷漠,也没有辞别女友奔赴战场的激扬与豪迈。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女友无从知晓。但分明就是同一个人,究竟哪里不一样了呢?女友也说不清楚。小说写到这里,大幕即将拉开,主人公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了吗?看到这,我的心砰砰直跳,而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和我们捉起了迷藏。还是透过女友的眼神,发现坐在身边的这个自己非常熟悉的男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被她的欲望和攀比心牢牢掌控。而是好比透过指缝间的屡屡阳光,虽然,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却又好像离的很远,她再也抓不住他了。至此,小说结束。女人依旧过她的贵妇生活,主人公没有再来见他的曾经的女友。而主人公到底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了吗?我还是不得而知。看到这里,我的失望与期望同比。作者为什么不明说呢?是,还是不是,总得给读者一个像样的交代吧。很遗憾,没有。在后来的日子中,我也常常会去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呢?或许这位著名的英国短片小说家萨摩萨特.毛姆,在他众多的极具讽刺和揭露人性的作品中,像《刀锋》这样鲜有的长篇之作,也仅仅是做到了一个观察者的描述而已。看到了一种令作者震撼又倍感奥妙的生命表现,即,对死的恐惧,可以经过多年的修行转变成对生的安隐。然而,什么才是生龙活虎的生命最本质的依托呢?神秘面纱的背后依然无解。
生活的长河滔滔不息,我只能暂时放下内心的遗憾,带着这份疑惑和迷茫,被生活的洪流带到每一个应该出现的地方和每一个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像陀螺像云彩像风,像每一个忙忙碌碌的人一样,努力而并不太情愿地去追赶生活的节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了凡四训》,心又一次被触动了,这一次,我不想错过自己,找来了更多的佛教文化书籍,如饥似渴的研读。原来生命就是苦,我付出时间和精力,为之悲悲喜喜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啊。亲人的离去,生命的诸多困苦,我该如何活着,那个年轻时关于生命的问题又浮现出来。于是就有了开篇的2008年,在不惑之年后的某一天,我坚定地皈依了佛门。我想通过修行,为自己找到通往了解生命奥秘之门的钥匙
如果说最初的学习还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那么最实际而深刻的改变则是我和家人的关系。通过努力向善,继母一家终于允许我为弥留之际的父亲念佛。2012年12月的最后一天,寒风夹着雪片越下越大,漆黑的乡间土路已是白茫茫一片,众多师兄们来自三个不同的城市,冒着风雪严寒,为父亲送去临终关怀。一个唯物论者、也是一个离休的老干部、更是一个93岁高龄的善良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路,感得善友的护持,是我做女儿的莫大安慰。经过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心行,婆婆和公公也逢人便夸儿子儿媳好,老两口脸上总是漾着笑容。原本和先生戏言,儿子考上大学,我俩就吃散伙饭。现在他先不承认有这档子事了。总之,我很幸运,在学佛之初,就坚定一个信念,一定从自身改起,断恶修善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喊给别人听的。
写到这里就要谈到三级修学了,也许缘分的到来的确是需要时间的。参加了三场读书会,场场被济群导师的法语震撼。在读到《生命的美容》里有这样一段话:“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心灵舞台上,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却从来搞不清,这些心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活动,如何渡过,因为我们从未管理过自己的心。” 是的,多年的困惑从未走远?与生俱来的苦恼何曾明白?学佛多年的心依然烦恼重重,不遇到外境,还则罢了。一旦触碰某根敏感神经,还是兴风作浪。难道克服烦恼是无望的吗?生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四个月里每天在导师法语中浸润式学习,自修组修班修,我场场不落,认真读法义,认真做笔记,谈修学感悟,写修学分享,落实态度模式(真诚、认真、老实)和方法模式(理解、接受、运用),遵循效果模式(观念、心态、生命品质),在十八字方针的背后,我有了怎样的提升呢?简单说:我开始爱上自己这颗烦恼的心,体会到导师说的,这颗心既是烦恼的源泉,也是觉悟的源泉。通过学习观察修、安住修和轮番修,我的烦恼控制住了吗?我体悟到,此时的烦恼已不是之前没有修习时混混沌沌的烦恼,其本质的区别是,我开始觉察到心有问题,用无常无我,因缘因果和空性智慧来对治。用感恩心、忏悔心和慈悲心来调柔。虽然难受,是药效反应的痛,不再是烦恼本身的痛,而且,不会像之前那样,深陷烦恼的漩涡无力自拔。而是会突然从心底里冒出莫名的轻松和爽快。在检验修学与落实服务大众的义工行中,我经受住考验了吗?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宝贵的去我执的修习训练过程,目前仅有的一点感悟是,要把众生高高地举过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