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孝顺父母的人是善良的,知道父母的不易,知道所有的成长都是以父母的衰老为代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就业到婚嫁,当儿女终于成家立业,又开始关心孙子辈的养育……父母们操劳不已,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佛陀专门宣讲过《父母恩难报经》,佛经中也多次提到父母恩重,如山似海。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无不谆谆教诲为人子女要孝养父母,要懂报恩。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报恩呢?佛教始终认为,学佛、修行乃至出家,才是孝之大者。

宁玛巴伟大的修行人华智仁波切说,最好的报恩,是以行持善法、佛法的功德回向父母,并能带动父母亲自修持佛法;如果以造恶业挣来的名利孝养父母,有害无益。

但是在浊浪扑天的物欲大潮中,又有几人懂得用佛法来报父母深恩呢?

圆波正是其中的一个。小伙子毕业于西南林学院,工作后经常处在世俗应酬与学佛的矛盾、出家专修与难舍父母亲情的纠葛中。但最终他还是来佛学院出家了。

提到远方的故园,这张憨厚的脸上,有深沉的情感,却没有丝毫的犹疑。

如果我是老师,我会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活着?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现实生活中,有人纯粹为了一日三餐,有人则为了暂时的安乐……到底为何而活,林林总总,莫衷一是。

这个疑团从小学到大三,也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某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接触到佛法,才使困扰了我十几年的疑惑得以化解。此中因缘可谓说来话长。

我叫圆波,今年三十岁,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我连佛号也没听说过,与佛教的最大瓜葛不过是逢年过节随母亲去附近的神庙上上香、磕几个头,如此而已。即使偶遇出家人也会不由得心生邪见,视其为毫无出息、庸庸碌碌之辈。甚至还误以为做和尚都是因生活所迫,或人生失意、逃避现实。若不是大学毕业前的那次南岳之行,这些错误的认识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1994年,我们选择了南岳衡山作为毕业实习的地点。紧张的实习之余,我们也会抽空去寺院参观。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仔细聆听了平日里难得一闻的悦耳梵呗,还有庙里的悠扬钟声,附带着也了解了一些佛教历史……

每当面对虔诚的信众,就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但同时也大惑不解:是什么动力使他们虽无人约束但秩序井然?他们何故要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此深山僻野“受苦”?更不解的是,佛教传入我国已达两千年之久,非但没有衰落,反而愈加深入人心……

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佛经流通处。那里陈列着的众多经典让人目不暇接,不得不惊叹佛法的博大精深;桌上的念佛机发出阵阵悠扬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声,有如天籁。流通处的老居士还非常和蔼地向我一一介绍那些典籍的大致内容。

最后我请了《竹窗随笔》和《觉海慈航》这两本书。回到住处慢慢翻阅,想不到越看越感到佛法的不可思议,一发不可收拾,直看到傍晚时分。放下书本,我忽感平生似乎从未看过如此发人深省的好书,自此算是深深地体味到了醍醐灌顶般的清凉。

于是,我当下决定第二天再去请上几本,但转念一想,呀,第二天正是实习结束返校的日子,怎么可能再到寺院里去呢?左思右想,最后决定赶在当晚关门之前再去趟流通处。就这样,我一口气跑了六里路,总算是赶到了,一气请回了十几本针对初机的佛学书。自那以后,我便与佛教结下了难舍之缘。这应该算是我的学佛缘起吧。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林场,虽然环境改变了,我却从未放松过对佛学的研究。林场山高树密,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我经常一大早先于别人而起,爬上半山坡,迎着朝阳,在树下诵早课,下班后又这样诵完晚课。半年之中,一切都是这么按部就班地悄悄进行,从未间断。

后来我被派往基层进行林业普查,每天都得翻山越岭,即便如此,我也没有间断过课诵——口袋里装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一本记事本和一本念诵集。

在家学佛,困难还是不小。比如后来调到县城的办公室后,应酬就特别多,尤其是每次随经理外出,在饭店吃饭,我心里就犯愁。他们都习惯于大鱼大肉,我却已发心吃素,这该如何是好?无奈之中,我只好星星点点般地吃着肉边菜。时间长了,经理自然就产生了怀疑,我也只好以身体不适等各种理由掩饰。

学佛日深,我渐渐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可是面对日渐衰老的双亲,忆及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就不忍心撒手不管。我对父母历来都是百依百顺的,难道学了佛便要“大逆不道”吗?原本想待父母终老后再做打算,可是转念一想,真要等到那时,我岂不也要为人夫为人父了,儿女情长,纠缠不清,或许永远也出不了家。难怪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所为”。

心中惆怅之时,1996年我便南下广东,在一家外资企业谋了份差事。老板是香港人,诚信佛法。那时我一边上班一边带领十几位员工学佛,因而很受老板器重,但我心中还是念念不忘出家之志。

一次,我们要印行妙莲法师的《往生有分》,客户要求将原版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以方便初学者,老板便将这项工作交由我去完成。对老板的信任,我不敢有丝毫马虎,便逐字逐句地反复校对。以前看书,我从未如此仔细,因此对书中字句的印象和感受都极为深刻。特别到了第三遍校对,受妙莲老和尚“平生最喜劝人出家”这句话的点化,我心中豁然开朗,以前的惆怅一扫而空,当下就立定了志向:欲真报父母恩,非出家不可。

但此事如何向父母表白呢?我自幼孝顺父母,极不愿伤他们的心。面对父母的呵护有加,心中格外矛盾,几次话到嘴边又不得不咽回去。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母亲已不再年轻,她那脆弱的心,能承受得了这对她来说或许是致命的打击吗?母亲爱我甚于她的生命,每次我生病,她就手忙脚乱甚至彻夜守候,唯恐我有闪失,见病情好转便又欢欣不已;凡有好吃的无不让我先尝,自己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但最后我还是鼓起了勇气,“残忍”地向母亲坦白。

母亲先是一怔,继而不停地哭,最后郑重地警告我:“倘若你出家,我就跳河自杀。”我顿时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原先的一切计划全被打乱了。为了不让母亲过于伤心,我只好暂时顺从了她。然而经过一两个月的反复考虑后,最终我还是毅然走出了家门。

记得当时,给母亲留了张字条后,我便头也不回地奔赴佛学院,一路上不停地祈祷观世音菩萨,乞求她加被我的双亲……后来得知,母亲因此哭昏过去好几回,还引发了高血压……我深感此生欠母亲太多,或许唯有努力修行,方能回报她的深恩。

现在,虽然我已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讲述我的经历,并非鼓动人出家,只是想奉劝有缘的知识界朋友,为了生活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不妨多了解了解佛法。

人身难得,请善加珍惜。

圆波的出家,是一个具有智慧的知识分子,在排除了一时冲动、盲目随众后的明智选择,也是他往昔的殊胜因缘成熟,才使他得以走上这条光明之路。

今天的人们,往往对身着世尊亲定袈裟的出家人不知恭敬,其实在历史上,中国绝大多数的帝王将相对出家人都是恭敬顶戴的。按照佛教的观点,一个人哪怕没有其他的功德,只要披上僧衣,也会对众生有所利益。

僧众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众生整日沐浴在他们的光辉下,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珍贵而无声的存在。著名诗人歌德对太阳的一番礼赞,十分适合做本文的结尾:“朋友们,朝着太阳奔去吧,为了人类的幸福之花快点开放。挡住太阳的树叶能怎么样?树枝能怎么样?拨开它们,向着太阳,努力奋斗吧。”

诸位在家人,为了让人类的幸福之花能遍地绽放,也请面向僧宝的光辉,精进修持吧。

我也曾自诩为搞艺术的,但当我明白,所谓的高雅、低俗都只在一时;

美妙的歌声也不过是声波的振动;

人们沉迷其中,然后曲终人散……

我决定前往那片寂静的深山。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