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生命走向
人的一生由生活、生死、生命三部分组成,然而绝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生活层面。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人生最本质的,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学佛,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
导师从认识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和自我的回归三方面简述了生命的回归。一般人的观念往往是有问题的,观念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认识又是以感觉为基础,而我们的感觉是有问题的,非常迟钝、具有错乱性、受情绪的影响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我们要想树立正确的认识,要回归到世界的真实,学习佛法树立正见。
自然的回归中,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逐步与自然脱离,盲目追求物欲,失去了心灵的宁静,在攀比中疲惫不堪,所以我们要遵循简单、自然的生活原则。
自我的回归中,导师从身外之物、身内之物和精神生活三方面剖析了自我存在的虚幻和我执的危害,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来观照心念和人生,通达无我的真理,开发本自具足的智慧与佛性,回归到生命的本来。
通过这一期法义的学习,我首先认可了“一般人的感觉往往是有问题的“这一前提,导师从自然的回归讲到自我的回归,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从外转内的过程,我们首先要借助外部条件的简单自然,最终回归生命的本真,就好比我们学佛要从依赖外在的住持三宝回归到内在的自性三宝。
自我是个大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宗教家都在探讨。我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看的书也基本都是西方名著,非常认可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人生十分短暂,要充分发展自我的独特性。但社会往往将此发展到一个极端:喝酒、娱乐、“言论自由”、性开放,大家乐此不疲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社会新闻中充斥着暴力、恐惧、愤怒和混乱,纷繁错乱的社会乱象让我往往不知所措,茫然中我习惯性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求答案,但失望地发现最终不是落入虚无主义,就是投身到享乐主义。
但是佛法则反其道行之,提倡无我。我用导师的论证方式重新思考了一遍,身外之物、身内之物、精神活动都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中,都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所谓“自我”的存在是其实是没有基础的。但正因为没有基础,人们才要不断抓取外物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在这些抓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贪执,并进一步把所执取的事物作为“自我”的延伸,进一步作为“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但往往活得很分裂——虽然充满了骄傲,但又充满了不安全感,永远设法通过外物来确定自己的存在,害怕失去和自己本身、所有物和涉及领域的关系。甚至于会在强烈情绪中让自我感觉真实,以逃避内在的不安全感。我观察到这种“我执”即便在小孩子身上也能得到体现,比如我小时候,别人要拿走我的玩具时我便抗拒,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其他小朋友表现出兴趣时我也会不高兴,甚至会突然觉得这个玩具变得有价值起来了,因为这是“我”的东西。如果说佛性是我们的本性,那么我执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性,又在我们后天的教育与社会的熏习中不断得到强化。那么学佛便是将我们生命原本的走向彻底扭转,这是何其巨大的生命工程!
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功夫去扭转自己的生命走向呢?书中从两个层面说。现实利益角度,导师让我们用缘起的智慧观照人生,观照心念,目的是让我们解脱物欲、保有良好心态以及摆脱不良心念的控制。
但是反观生活,似乎我读书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为了组建一个好家庭,有了丰余的物质条件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再让孩子继续沿着我的生活轨迹往下走,好像人生就是走个流程,无非就是一个好流程和坏流程之分。若学佛只是为了有个好心态,好让生活顺风顺水,日子过得舒坦些,岂不是打着“无我”的旗号行“我执”之事?充其量让自己在六道轮回中混得好一些。好在导师又从究竟意义上讲了通达无我真理的益处:把握心念,认识生命,开发智慧,找到佛性,回归生命的本来。
再想想导师在以往对正念为食、经行的开示,吃饭是为了延续色身,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修行,经行是为了让我们跳脱心念的瀑流,对每一个念头了了分明。那么我想,我们通过佛法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指导我们为人处世都不是最终目的,通过佛法的智慧帮助我们拥有幸福的现世生活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状态投入修行,描摹佛菩萨的品质。
末学今生得遇佛法实乃幸事,但无奈愚钝,对佛菩萨的境界十分向往却是在无法想象,即便是对“无我”“无常”“因缘因果”等正见的理解也十分肤浅,,但就像“认识的回归”中所说,正确的认识和观念,要通过修学佛法才能获得,我想,只要不断精进修学,终是有机会得有找回本自具足的佛性。我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迷失在自己内心充满骄傲、愚痴、怀疑、欲望、嗔忿的迷雾中,佛法就像指路明灯,指引我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