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必须要戒掉嗔心,嗔心是我在修行过程中想要断除的一个重要烦恼。师父在法义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充分说明了嗔心的危害。
随着修学的深入,正见逐渐增多,对心念的观照也越来越多。以往一些控制不住的愤怒情绪得到了舒缓,虽然能感觉到愤恨地情绪还在,很多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不发火了,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还是无法控制,等嗔恨心发过后再忏悔总结。
本节法义对于嗔心并没有进行非常详细地介绍,由于这一段时间正好思考到这个问题,今天与师兄们分享讨论下。
1. 师父说嗔心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恼恨和排斥。是根本烦恼之一,与嗔心相关的随烦恼有 忿,恨,恼。是嗔的几种表现形式。令外从嗔的产生根源上来分,可以分为三种。
1)非理嗔,不顾是非道理,无故而发嗔恚。
2)顺理嗔,为外人所恼而发嗔心,见非法者而生嗔怒,但此嗔心是合乎情理的。
3)争论嗔,与人争论,各持己见,因他人不顺于己而起嗔心。
对于第一种,非顺理嗔,应该来说问题主要在于自己,自己的内心对某种特定情形有嗔意,当某个外境的某一点勾起了你的对这个情形嗔心反应。举个例子,某个人对于别人的批评会有嗔恨心,那么对于别人善意的提醒都可能会让他发怒。对于这种情况的嗔心,对治手段应为,找出自己所怨恨的根源,平时多针对根源做正见闻思。
第二种,顺理嗔,对方是做的不对,并且针对了你,让你很受伤。修慈悲心,看到对方是个无明的重症患者,这个时候如果能忍下来,很多时候还会产生委屈的情绪,安慰自己受一横不嗔为一善行,对方使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成就了你的功德,应该对对方的行为表示感恩。
第三种,争论嗔,产生嗔心的的基础心理,第一可能是我们的控制欲,我不太容忍对方竟然不同意我的这么正确的观点。第二,可能是我们的对错观太重,对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为什么这么愚蠢,就是认识不到他是错的。对错观太强烈,根源还是我执,持观点为我,难以接纳否认“我”的事物的存在。
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下我们升起嗔恨心得具体时间,分析下自己的嗔恨心多数情况下属于那种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