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观——迷宫裡绕圈
芬兰中部有个悲观小镇,他们的悲观节是从每年的1月1号持续到12月31号,似乎这代表着「最消极的一群人」,但是当地居民却说这并不是他们实际的生活感受。他们说:我们也许是最差的,但我们是最差的当中做得最好的,我们的悲观是一种抵抗反应,好比「SO WHAT」。
我觉得这种生活态度也挺适合用来描述之前的我。常常因为已经so what ,而无所畏惧,却又逆来顺受。谈不上有多大的梦想,却愿意努力一把,在差中努力把自己做好。我自己说不上是什麽生活态度,浑浑噩噩的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悲观时而乐观。心随境转,如同水中的浮萍,飘飘乎乎,没有细緻的观察,没有深度的思考,我的人生观是没有根的。像走在迷宫裡一圈又一圈,看不到出路,一圈圈瞎转。
叔本华的悲观——小衚衕的局限
有深度的悲观,恰如叔本华,他认为人生如同上了弦的钟,盲目的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的悲观虽然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不受名利享乐等外在因素的改变,但依靠的只有理性,虽找到了苦因,却找不到解决之法,走入了一条窄窄的小衚衕,不知道如何退出,如何调转,永远也见不到广阔的蓝天,这种理性也是有局限性的。
古仙人道——人生正道在中观
佛教往往也让人以为是悲观的,因为谈到人生是苦,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方便说,是针对凡夫而言的。凡夫的生命品质就是无明惑业,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回想自己浑浑噩噩的几十年,在感情,事业,名利中间追逐,随波逐流却又身不由己,就在这无明惑业里或悲或喜,如同埋在沙里的鸵鸟,从来都没有抬起过头,真真正正的仰望过蓝天。错误的认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我竟在这苦中并不知苦!
用佛法的智慧看待人生,今生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无始的过去种下的因,造就了今天的我。遇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因果的显现。一切都是条件关係的假象。既不是恆常的,也不是断灭的。轮迴的生命是有长度的,向内求找到心的本质,生命是有深度的!法义里说的空苦无常,是要让我们直面现实,认识到苦及苦因,这是对世间真相如实而智慧的认识。是佛法的理性和正见,在此基础上止观禅修,发心利他,悲智双修,跳出了悲观的局限。
记得那次在西园寺禅修,给我们带路讲解的是一位年轻的禅师,他戴着眼镜,态度谦和,讲解精妙,当时我在心裡偷偷的想,这麽有为的一个年轻人在俗世间一定是能功成名就的吧,为什麽会选择出家呢?学了这一课才发现这是深深的误解。出家,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敢选择,要有放下世间享乐的魄力,要有追求真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勇气,更要有菩萨道的精神。
我不能光看这云捲云舒而忘记了背后的蓝天。这云层背后的蓝天,澄澈明净,它是生命真正的觉醒。释迦摩尼佛找到了古仙人道,在他说法45年中,告诉我们,沿着这条道就能看到希望,走向觉醒。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离我们似乎遥远,身边的菩萨却常常遇见,从那位在西园寺带我们禅修的小师傅,到帮助我们学习的辅导员观潭师兄,每一次小共修手把手教我们一点点理解法义的净皓师兄,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发心和利他来消除我执增长慈悲,在利他中自利,在实践中如实知见,练就不悲不喜的态度呀。
佛陀这样开示:要如实的看自己看世界,既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生起离苦得乐之心,同时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对修行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人生正道在中观,这样的人生态度,我在字面上读到了,在与菩萨的相遇中品到,在心裡慢慢种下了,那就允许自己慢慢的走吧!不悲不喜如实知见,慢慢地养成习惯,渐渐地养成性格,直到不知不觉的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