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精进证菩提
进入《入菩萨行论》的精进品的学习。整个精进品共四课。帮助我分析了不够精进的因和如何发起精进。
精进的定义:在“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称为精进。离开这些内涵,世间上的奋斗,从贪欲心出发所做的努力,都不可以称为精进。所以,我们在修习菩萨行中的精进应该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
回顾《道次第》的修习,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各个目标,都需要精进。下士道修习认识恶趣苦,则应该为厌离恶趣而精进修习。中士道为出离轮回而精进修习。从声闻人来说,只有精进地修习戒定慧,才能息灭贪嗔痴,才能从贪嗔痴里走出来,才能成就解脱的智慧,最后成就解脱。而从菩萨道的修行来说,发菩提心,舍凡夫心,精进修习六度四摄,才能最后达到圆满的菩萨道的修行。
我怎么来断除不精进的因?让我的修行圆满达到彼岸?
《入行论》中启示我,有几种情况是障碍我修行的因。一是懈怠,就是一种懒惰的心理。凡夫往往会随顺自己的不良串习,给自己找很多借口,堕在一种随烦恼的串习中,这是精进的一大障碍。二是耽劣事,即耽著于世间的一些卑劣的事情,以及所有的追求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享乐。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一种卑劣的事情。
几年来的修习,我认识到,人生的利益有两种,一种是现前暂时的利益,一种是未来际的究竟意义。世间暂时的利益是有漏的、有副作用的,而未来究竟的利益是无漏的、无副作用的。故称:有苦之乐和无苦之乐。那么,我们不应该放弃通过修习善法而获得的无苦之乐,却去追求那种短暂的有苦之乐。更何况,在追求暂时利益的同时,会继续造业,导致痛苦生命的不断轮回。
审视自己,这种随顺不良串习,眈著于世间的零星琐事,从而浪费很多的宝贵时光的事还时时发生。长此以往,终难避免“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所以,我要不断提醒自己,余下生命的时间不多,不容我奢侈消耗。
文中非常形象的形容,人身如同“船筏”,我怎么利用难得的这个人身“船筏”来度脱人生苦海?也就是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不空耗此生。寂天菩萨教会我通过四种力量,能让精进心持续、有效的增长。即信乐力、坚毅力、放舍力、欢喜力。
今天重点分享信乐力。
所谓“信乐”的力量,即在胜解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信和向往。
《入行论》中,说道:“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等等这些偈诵,进一步阐明“因缘因果”法则。佛法用“因缘因果”来解释世界、来解释人生的。我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了吗?
学佛以来,我对“因缘因果”不停地在做观察、思维。文中也告诉我应该“恒思业因果”(要不断的、经常的思维因果报应)。对此,我又进一步的做观察思维修:首先观察世界万物,是否都能用“因缘因果”来解释?没错!世界上所有东西,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植物、昆虫,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不具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再次观察,人的行为产生是起心动念。因为念什么,就会成就什么。一个人如果念钱,把钱看得高于一切,他就会用钱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他就会动脑筋去赚钱(至于成功与否又一因缘)。所以,起心动念会形成行为的惯性和趋向,也就是业力。业力有染业,有净业,有罪业。不同的起心动念形成不同的生命趋向,业力现前,就会产生不同的处境、果报,一生又一生,没有尽头。那么,怎么来理解业力呢?我在想,业力的形成就好比“风”,如果这个“风”在沙漠里形成,那就是“沙尘暴”,风里面全是沙子,搞得满城灰土,苦不堪言。如果这个“风”是在花的海洋中生起,那就特别芬芳清香,能够滋养一方土地,给那里带去生机。
通过以上观察思维,我进一步加对“业力”、对“因缘因果”的理解。
再思维,我是希望自己“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这一及其美妙、令人向往的境界?还是“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恐怖的处境?我的业力中包含什么成分?八识“仓库”中,我收集什么种子?由我自己的现在决定!
《入行论》的前行,济群法师每课都带领我们读诵:“无上甚深为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事实上,天天都在提醒我,要珍惜难得的机遇。
“佛法难遇今已遇”,“佛法难闻今已闻”这些都是我无始劫以来所积累的善果所现,才得以让我今生遇到听闻佛法的机会。更难得的是,我又遇见了济群法师,给我们设置了三级修学的次第修习,教会我们八步骤的学习方法。这些听起来都很“熟耳”,但真的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记得,在《道次第》暇满人生章节中,“于有暇身,欲生起/一具足/求受心要/之念”须修四法:一者“须修法者”;二者“我能修者”;三者“于今生即须修持者”;四者“现时即须修持者”。一定要利抓紧此身,抓紧此时,精进修习佛法!
精进,还包括不“懈怠”,不“放逸”,不“眈劣事”。因为“懈怠”“放逸”“眈劣事”就是在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济群法师对生命的短暂、对我们身处危机,做过很多的比喻,比如:悬挂在陷阱口中遇到的一点蜂蜜。比如:悬崖削壁边缘的电视屏幕。比如:一步步逼近屠宰场的牛羊。这些都是提醒我要直面人生的短暂,充分利用自己的暇满人生,抓紧时机修习善法。否则“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入行论》中,寂天菩萨也给我信心和力量。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修善的能力,断惑的能力来精进修学的。因为每个人内在都具佛性,都有能力成就佛陀品质的。
精进需要正知正念作指导,正知正念哪里来?
回到当下,路在自己脚下,“图说有何意”?
认识到,不论是修学模式,还是服务大众模式实践中,都需要精进。修学上,我将继续保持当期课程三遍及以上的闻思,每天的定课,自修,诵读,背法义等,将法扎根于心。在服务大众模式中,要不断向佛菩萨学习,向身边精进的同学学习,勇于承担,为实践“无我利他”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