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心安的感觉真好
我们小组组修的时候,说到我们此次要思考的问题,“我调整了哪些观念和心态?这对我现在的工作、生活、家庭等有什么帮助”,说起修学4个月以来改变最大的几位师兄,我很荣幸的位列之一,因此被大家推举出来分享这道题,我就很欣然的接受了,可惜文档没有表情符号,不然这块一定是要有一个笑脸的。
接下这个任务后,我开始仔细思考我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原来也想按照正见 - 我过往的串习 – 正见对我的帮助这个模式来写,从法义上摘了很多正见,发现人工智能、世界观、财富观、环保思想四篇下来,已经有满满一页纸了,想起净衍师兄说的,要有框架思维,还是先舍弃具体的正见吧,先说说我的变化。
首先呢,我现在的烦恼少了很多,以前很多事都会成为我烦恼的源头,收入多了少了,孩子听话不听话,领导要求加班太多,事情太难办,琳琳总总,让人烦恼的事太多了,现在会觉得这些大部分都不是事了,不需要烦恼了。
其次,家庭关系和谐了很多,从3月7号开始,我跟女儿爸爸居然40天没有大吵,这对我们老两口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啊,要知道我们可是把家庭当战场当了十几年的人,一个菜炒咸了淡了都能升级成暴力相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的心安定了很多,这种心安的感觉太好了,没有了以前那种凡事都要向外求的急迫感和抓取感,那天慧亘师兄在群里说,心安则家安则国土安则众生安,真是真理!
第四,我会比以往更珍惜我遇到的每一个人,用慈悲的心去感受对方的善意和需求,不被他们的情绪带着走,试着去感知对方情绪背后的真相。
第五,我整体的行动节奏慢下来了,能用心去感受了,吃饭时会带着感恩的心去品味食物的香味,走路时会放慢节奏,去感受路边的花开花谢,进出小区的大门会看着保安的眼睛说声谢谢……,很多生活中的细小点滴的变化,会随着心态的放松去细细体会。
这些是我的直观变化,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所学的佛法的智慧和师兄们的互相加持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观念和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用正见来做观察修和安住修,时时反观我情绪背后的真相,尽量对每一个念头的生起,每个行为的产生,都能保持一种觉察。
我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特别在意物质的保障,包括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或多或少传导了一些用物质来保障安全感的理念,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你拥有的东西并不代表永恒,只是暂时的拥有,无常是常,就在门外,就在路边。那既然会失去,我其实没有必要那么在意这些物质的东西,而且反观过去的这些年,我物质上并不匮乏,但身体和精神都很疲累,满足感和幸福感缺乏,心里总也无法安定,想通了这些,我对物质的渴求少了很多。
然后,再来说说我的优越感,我一直自认为自己属于聪明的人,骨子里或多或少有些优越感,由此也带来很强的我执。凡夫的一生都是在为优越感、重要感和主宰欲奔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职位会失去、我的记忆力会衰退、我在工作场合的话语权会减弱,这些我引以为傲的东西会逐渐远离我,那我就不是我了吗,什么才能代表我,师父说,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内心平等,超越自我,超越好恶之心,对每一个生命都要能够升起慈悲之心,这种觉醒的力量带来的快乐才是究竟的快乐,不依赖外界条件的快乐。我以前所认为的能带来优越感的一切其实是不持久的,都是暂时的假相,并没有恒常不变的本质,这么一想,优越感自然会化成平常心了,接到售楼电话也不会烦了,能感知到电话那头售楼员的小心翼翼和内心的不易。我执也弱了很多,慈悲心也增强了。
佛法说,人性是二元的,既有佛性也有魔性,对二元的人性来说,佛性是超越二元的,代表更深层更本质的生命内涵。唯识论说我们认识的世界离不开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组修的时候杨浩师兄引用了一句经典“小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了的时候又恢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我们凡夫就是习惯把生活搞得太复杂了,索求无度,所以心就会变得很乱,而佛法就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开启心的观照力,加上慈悲的护持,相信师兄们都会在菩提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欢喜,越走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