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重新认识佛教

学习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从几个方面重新认识了佛教

首先佛教不鼓励禁欲,也不主张纵欲,而是要少欲知足。过去佛陀时代僧团的戒律当中,有一条叫做“百一记识物”。就是说各种生活用品中,每一种只需要有一件。反观我自己呢,内心深感惭愧,每一次有信徒来结缘东西的时候,我都会欢喜接受人家供养,而且还多多益善,从来没有拒绝过,还自认为这不是给施主种福田吗?真不懂得惭愧,忖己德行,实是信施难消啊!虽然自己很少出去买东西,但别人供养的也一样不能贪多了呀!东西多了这不就是被物所累了吗?再说,也会同样损去自己的福报的啊!想来想去又会生烦恼。正如导师所说:“众生无始以来都在想着自己,结果制造了无尽的迷惑和烦恼,轮回痛苦 。”

二、重生还是重死
佛教给人消极的印象,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佛教只关心死后的事情,而不重视活着的时候。事实上,这都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是很注重死亡,其念死法门就是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无常随时可能到来。正如:我小舅家的表弟年龄才十八岁多一点,就已经永远告别这个世界了。真是黄泉路上无老少啊!菩萨戒经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所以,我们应该要把握当下精进修行,千万不能懈怠、懒惰、睡眠、纵意,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
另外佛教的临终关怀,也可以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摆脱留恋,生起善念,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在此想起末学刚刚出家不久的时候,母亲往生,因为母亲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平常也结了很多善缘,因此她往生的时候就感得很多佛友们,以及师父们为她老人家助念,大家为母亲助念了一昼夜佛号之后,母亲的面部栩栩如生。姑姑很高兴地跟我说:原来念佛有这么大的功德呀!那我也要学佛了,所以感得从不信佛的姑姑也开始信佛学佛了。这就是临终关怀的好处。

可同时佛教也是很注重现实意义的。首先,当下就可以运用佛法来帮助我们减轻烦恼;例如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马上就会观照,烦恼什么呢?烦恼也是无常的啊!一定要学会接受它,并且转化它,让它成为我们的修行路上的增上缘,这何乐而不为呢?并且佛教也非常珍惜人身,佛陀告诉我们,只有人身才可以修行,其他生命形态,想要修行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人身,好好修行,把握好当下,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把握当下的身份和时间,对自己的生命要有愿力和规划,生的时候可以做生死的主人,临命终时做生命的主人 。

三、自利还是利他
佛教徒的利他心是普遍大家都认可的,没有什么争议,而且大家也都认为佛教徒在利他的同时是不顾自己利益的,是纯粹的利他。真是这样吗?我们世俗有一句话“自私自利”,好像只有自私才可以自利,利他就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可是法义告诉我们,真正的自利是需要利他来完成的,或者说也只有利他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利,纯粹的自利是很难找到的。

说到利他突然想起,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很喜欢帮助别人的,自己认为我这才是在利他呢,其实不然。比如:表姐妹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们,如果他们有困难需要我帮忙了,不管是我知道的或者是从别人处知道的,只要有找我的,从来没有推辞过,都会很热心地去帮助他们。后来到了出家以后,我还都是很高兴地做些利他之事。比如自己刚刚发心出家,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法师们经常都会找末学去办些学校或者常住的事情,还有一些学僧生病了,他们也是会经常找末学带他们去看病等。因为末学是本地人,有些事情自己很熟悉,如果我去办理也会比别人方便很多,所以法师们很喜欢找末学去办事。末学也会很开心,觉得能帮助到大家这是自己的福报。可是对照法义,自己所做的一切未必是好事。

因为没智慧故,所以导致会让别人生烦恼,那就是做好事不见得是好事了。比如有一次法师叫我上街买东西,可是买回来后,正好被我母亲看见,她很生气地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去上殿?我回答说:帮法师去办公事了。母亲责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时间去?而是用上殿的时间去办事。母亲很严厉地丢下一句:没有上殿你明天就不要去吃饭了。当时自己就生烦恼了。心想:我又不是出去玩,这不是为了办学校的事吗?也是大众的事啊!那我以后就不去了等等一大堆负面情绪就生起来了,殊不知是自己无知,不明白母亲的用心良苦!对照法义,自私和自利。正当的利益可以利益他人,这需要有大智慧,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自私的行为不可能自利,无私才能自利。

自利和利他,首先要做到利他才能自利,通过利他既可以长养慈悲,又可以增长智慧。所以说利他才是究竟的自利。自从学习了这节课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利和利他。例如导师说:利益有三种:“一现前的利益、二来世的利益、三究竟的利益 。”而我们所要追求的就是究竟的利益。但也离不开现前和来世的利益。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学佛以后,我也开始发起利他之心,也开始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可是我总觉得我的利他之心不纯净,有的时候是为了求福报,有的时候是带着分别心去利他。这样的利他心,往往会带给我很多烦恼,比如说令我反感的我又不想帮……佛法的智慧,提出“无我”的观念,指出带着自我的执著和分别,利他心就不够纯粹,我必须调整发心,学会以无我的心去利他,才能同时成就智慧与慈悲。不学佛的人想要自利不容易,因为不懂如何自利 ,不学佛的人想利他也是不容易, 因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总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夫的生命被错误的观念、混乱的情绪、烦恼的心理主导,如果没有智慧所做的一切只会带来烦恼和灾难。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重新认识佛教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