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不能过于贫穷、疲惫,也不能过于舒适、富裕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
“不能过于贫穷、疲惫,
也不能过于舒适、富裕,
要保持中等。”
无论是生活方面,
还是修行的心态,都要这样。
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不能过于艰苦,

也不能过于贪着,要把握适度。

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佛从嘎西城出游鹿野苑,在鹿野苑林中,遇见了陈如等五比丘。世尊以前跟他们在一起苦修,后来放弃了苦修,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了。佛祖成道以后,又回到鹿野苑的森林中,就是为了度化这五比丘。

五比丘正在苦行,他们看见世尊远远地向他们走来,就商量道:“沙门果达玛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一刹那都不应对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礼拜。就这样坐着招呼一声‘你来了,请坐。’就可以了。”

你看,五比丘已经苦修很多年了,但是因为没有方法,没有诀窍,所以一直没有成就。心中的傲慢、嫉妒等烦恼都没有消除,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是如此,虽然念佛、学佛了好多年,但是没有一点点的改变。

学佛修行要有传承,要有诀窍,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即使表面上修行得再精进、再努力、再刻苦,也是徒劳无益,不会成就的。所以,如果要解脱、成佛,一定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学佛学得很辛苦,虽然每天都做很多功课,念很多东西,但是没有一点点的成就。真的,不能糊里糊涂,这样不会有成就的。我们学佛、修行虽然不可能一下就成就、圆满,但是也要有所改变吧?虽然烦恼、习气不能彻底断掉,但是也应该有所减少吧?

五比丘商量,若是果达玛来了,大家不能对他做过多的侍奉、供养、恭敬、礼拜。他们认为,世尊原来与他们一起苦行,后来自己走了,现在不是知足少欲了,每天吃的是饭菜、酥果、芝麻等许多甘美丰盛的食物,还用热水沐浴。他们是苦修者,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如法的。

世尊知道,仅仅这样苦修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于是就离开了他们。那个时候他的身体特别虚弱,接受了别人供养的食物以后,才逐渐好起来,然后到菩提树下打坐,最后成道。

这时,世尊渐行渐近,他已经证得佛果,福慧、功德已经圆满了,有内在的威德力。五比丘虽然已经商量好,但是佛到了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守护不住自己的誓言,不由自主地起身。有的让座位,请佛入座;有的端来温水,请佛洗脚;有的接过袈裟,有的接过手杖,有的接过钵盂,并热情地说:“果达玛,您来了,请入座!”面对佛的威德力,他们都不由自主,忍不住地迎请世尊。

世尊心里明白,他们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誓言,但是缄默不语。入座后,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和种姓,语气和态度有失恭敬。其实任何称呼与行为,对佛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但是释迦牟尼佛那天是专门来度化他们的,于是,就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对我如此称呼,这样你们将在轮回中恒时受苦。对圆满一切功德的如来正等觉必须有相应的恭敬称呼。”

听了世尊的这些话,他们也就直言不讳地回答:“以前您和我们一起苦行时,没有得到圣者的功德,也没有什么成就。现在从功德和智慧方面,您也没有什么增长,好像跟我们差不多。和我们不同的是您到处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贪食物,享用热水沐浴,不修苦行了。我们没看出您有什么优点和功德,所以我们不愿意恭敬你。”

世尊问五比丘:“以前我和你们一起修行的时候,身体虚弱,现在我身色金黄,诸根调伏,你们现量见到了没有?”五比丘异口同声地回答:“见到了。”然后世尊慈祥地对他们讲:“想获得成就,就不能堕入二边:一是不能过于耽著世间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蕴过于受苦。因为我们毕竟是欲界的众生,堕入任何一边都不易成就,所以要远离二边,当依现前菩提的中观道。”

五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后态度迥然不同,对世尊生起了恭敬心,祈求传法,转法轮。同时,八万天子也祈请世尊传法,转法轮。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从此便开始传法,转法轮。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不能过于贫穷、疲惫,也不能过于舒适、富裕,要保持中等。”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修行的心态,都要这样。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不能过于艰苦,也不能过于贪着,要把握适度。

离佛太近了也未必好

有的人说:
“我要是能永远跟随上师,
跟上师在一起就好了!”
不一定,
这样也许你就更惨了。
离佛太近了
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主要是信心。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位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承侍佛二十四年之久,精通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但他精通的仅仅是词句,不是真正的含义。他对佛没有生起信心,唯生邪见。

有一天,善星比丘对佛说:“你也没有比我更突出的功德。你能讲,我也能讲,除了你身上有一些光,这个我没有之外,其他的我们两个差不多都一样,所以我不想再服侍你了,我要走了。”佛没说什么,让他走了。

他离开了佛以后,佛把所有的眷属、弟子都叫到身边,问谁想做自己的侍者。佛特别威严,大家都畏惧佛,谁都不敢做。最后大家推荐阿难做佛的侍者,因为阿难是佛的世俗堂弟,不是很害怕佛。

当时阿难要问佛三个问题,如果佛能回答,他就做佛的侍者。其中一个问题是:“善星比丘离开佛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佛讲:“再过七天,善星比丘会离开这个世界,死后会在某某花园里变成一个具足九种丑相的饿鬼。”

与善星比丘关系好的弟子,听到后赶紧把这些话告诉了善星比丘。善星比丘心想:“有时候他说话也挺准的,我要注意点,从现在开始我只打坐,七天七夜不出屋,不吃不喝,我肯定不会死的。过了七天以后,我再去嘲笑他。”然后就入定了。

第七天早上,他口特别干,喝了一口水,结果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就死了。善星比丘死后没过几天,佛陀领着眷属及弟子们去那个花园。众人一看,花园里果然有一个具足九种丑相的大饿鬼。

这个时候,善星比丘虽然已经投生为饿鬼了,但还是不愿意面朝佛陀。可见,人心里的邪见多可怕啊!能当佛的侍者,能跟随佛二十四年,是多大的福报啊!但如果不珍惜,就是这样的下场。

后来阿难做了佛的侍者,直到佛涅槃。佛有些弟子,一看到佛就生起欢喜心,一听到佛讲法就能成就。但是阿难跟随佛那么多年,却一直没有成就。这肯定也是信心不足。

佛涅槃后,迦叶尊者给阿难定了五项罪名,把他赶出僧团。阿难很伤心,于是生起了出离心,到森林里修行,最后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因为阿难是听闻第一,要结集佛的教法,必须要靠阿难,所以迦叶尊者特意把他赶出了僧团,不然阿难无法成就阿罗汉。如果阿难没有成就阿罗汉,就不能集结佛的教言。迦叶尊者也是为了这样的利益,才那样做的;也是因为这种做法,阿难才成就的。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不能过于贫穷、疲惫,也不能过于舒适、富裕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