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盼公平,还不如盼和谐

在世间,你盼公平还不如盼和谐,因为世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比如一家人吃饭,有的人可能吃两碗,有的人就只能吃半碗,这不就不公平了嘛,哪有公平啊?难道你这一点也计较?所以,宽容才是最公平的!

一个人如果只看别人的过失,从不去观察自己的缺点,注定他这一辈子永远也不会幸福。因为你观察他人的缺点越多,你会越闹心,越想越痛苦。

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他人的对错,一旦发现与自己的价值观相背,他就认为别人错了。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有错,那你衡量他人对错的工具本身就出错了,所以,一定不要自以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要达到百分之百的相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夫妻之间、儿女和父母之间、朋友之间也不可能达到。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当你成佛的时候。在此之前,即便是菩萨与菩萨之间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比如,你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的一切思想、言行都符合你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一旦不符合你心意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很失望、很难受……而对于孩子来说,他只能选择三条路:第一就是跟你对着干;第二就是听你的,再也不想问题了,长期下去,他就会变成没有任何独立思维能力的废人了;第三个结局就是跟你明着做一套、暗着做一套。你想要这三种结果吗?如果你想要,你可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他的身上。

对于夫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求同存异”。不同的地方要淡化它,不要去争论,不要去想,不要在意,更不要去计较,而相同的部分要提倡它、赞扬它、推及它,唯有这样,活在世上才能舒心。

人的内心才需要“美容”

当别人感受到你的慈悲、热情、宽容、智慧,那肯定愿意接触你。佛教就是让你做这样的人,也就是教你做心灵的美容。

对于世间文化的学习,有些可能只要多闻就行,然而佛法的修学是要用佛经的理论去改变自己。

读经、听法、灌顶都是闻。听闻越广,供我们思维的东西越多。

听闻之后,我们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佛教的理论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才会感到佛陀教法的正确、深邃和伟大,从而将我们内心的贪欲、嗔恨、傲慢、自私、狂妄、妒忌、固执去除,使我们逐渐变得仁慈、大度、谦和、宽厚、贤德、有智慧。

记得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同吃饭,他的太太对佛教一点了解都没有,她请我用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来说说佛教是什么样的。

我告诉她:你们女人不是很喜欢美容吗?但你们做的美容是表面上的,佛教做的是心里的,是从本质上给人做美容。

你做容貌上的美容,做得再好也持续不了多久,而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别人看的是你的内心美不美。当人发现你的外表容貌虽然美丽,但心里却充斥着自私、邪恶,一旦内在的丑陋之相表露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不敢接触你了。

但当别人感受到你的慈悲、热情、宽容、智慧,那肯定愿意接触你。佛教就是让你做这样的人,也就是教你做心灵的美容。

用“数息观”来静心

现代西方医学通过某种方法,将病人的意念集中在某一点,动手术时便如打了麻药一般不觉疼痛,西方称此法为“催眠术”。但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运用了这种方法。

修习数息观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强烈的贪嗔痴。通过修习,可以把心中强烈的贪欲、嗔恨、嫉妒、疑心、愚昧、吝啬、骄慢渐渐淡化,转入到无记状态,然后再转入到善法当中。

具体方法是:上座之后,先将身体调整到最舒服的状态。然后,观察自己此刻的心念。倘若贪嗔痴心比较强烈,则将气慢慢吸进来,吸至丹田停顿一下,然后呼出去,将心专注于一呼一吸的过程。

一呼一吸算一次,如此做二十一次。简单地说,这叫意识转移法。

现代西方医学通过某种方法,将病人的意念集中在某一点,动手术时便如打了麻药一般不觉疼痛,西方称此法为“催眠术”。但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运用了这种方法。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盼公平,还不如盼和谐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