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随喜他功德,能生新功德

释迦牟尼佛曾在经中说过: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座山的每一粒尘土可以数清楚,可是随喜的功德是数不清楚的。

不须太大力气而能做极广大功德者,便是随喜。

何为随喜?随,随念其功德。喜,生起非常强烈地欢喜心。随喜自己的功德能令功德增长,随喜他人功德,能生新的功德,令功德增广。

随喜自己和他人的善行为什么会增长功德?比如某人经商赚了大钱,回到家乡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免费接纳贫困学生。家乡有一贫者,心生钦佩,心想未来若有钱了也要这样做。

不管他的这种想法出于什么目的,千万不可小觑,也许某一天他通过努力真有了这个能力,就很可能去完成心愿——为家乡那些和他从前一样贫苦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如若没有随喜他人善行的心愿,当自己真的有钱时,很难凭空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

为什么?因为人心总是容易被贪嗔痴引导,尤其是自己一旦有点钱,有点权势后,身边便会有一批恶友聚集而来,教唆你去学坏,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最后,你很可能用自己挣来的钱将自己今生的富贵、名誉和地位毁掉,同时也毁掉自己来世的幸福。

但如果你在这一切灾难发生之前便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着强烈的信仰,未来就会平安无虞。要想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目标,现在我们很多条件都不具足,但我们可以去想,去随喜他人的功德,这样通过努力,有朝一日就能心想事成。

要知道,梦想成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梦想的憧憬和希望。因此,生活中,随喜他人的功德非常重要。

随喜自己的功德更为重要。例如,当自己做了一件值得骄傲、对自他均有益的事情时,心中会生起一种非常强烈的喜悦感:“这样做太好了,一定要继续努力再这样做!”事实上,只要你不断地随喜,相续中就能不断地生起意乐,不断地止恶扬善。

宗喀巴大师曾说,对自己过去生所做的、今生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善行,要毫无傲慢地生起欢喜心,这是非常好的。但倘若生起的是傲慢心,便很糟糕,所拥有的那一点点功德很容易就被傲慢心毁掉了。

所以,观察自己有哪些优点,以这些优点作为基础去随喜,然后再不间断地培养、奉行这种信念,这是非常好的。做到以后,自己的功德会不断增长,这是佛所许。释迦牟尼佛曾在经中说过: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座山的每一粒尘土可以数清楚,可是随喜的功德是数不清楚的。

另外,不须太大力气而能做极广大功德者,便是随喜。

昔日阿阇世王供养佛陀,其功德远不如一乞丐随喜其供养的功德大。原因是阿阇世王虽做供养,但与其能力相比,不够尽力,内心中并未造下太大的善习气。而乞丐生起了广大的随喜,便在其意识当中,留下了极其强大的“一旦我有条件亦要如此做”的习气,这种善习气未来必定引生善的结果。

业力非从我们能现见的语言和行为的角度发挥作用,而是内心习性当中留下的嗜好所引生的。因此,我们要随喜。

随喜别人的恶也是一种罪

看到别人作恶,自己心中随喜,这能令自己相续中形成喜好作恶的习性。这种习性埋藏在心里,有朝一日遇到相似情形时,便马上可能生起伤害他人之念。

见作随喜,这是人最容易犯的罪。由于内心没有断除贪嗔痴,所以我们总有一些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而当不喜欢的人遭受灾难时,心里不禁会乐开花。这是非常可怕的!

有些人或许认为,自己亲自做和教他人去作恶行是罪业,这能理解。然而他人做了,和自己无关,自己高兴高兴也不对么?不对!

为什么呢?

说到此,我要讲一讲造业的法则。业是怎么造出来的?造业是在心的驱使下完成的,身、口只是心的工具。

倘若工具有罪,则刀棒等杀人的凶器也能获罪了。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凶器,亦非身、口这两个工具,而是工具的驱动者——心。

所以,造业者不是身,而是心。动作本身没有罪,身体是无辜的,否则,如果身体有罪,那凶器就更有罪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业分为两种:一是思业,一是思已业。

思业是欲作之念。以杀生为例,如生起杀生或害人之念,此属身口意业中的意业——嗔。

思已业分两种:一是身业,以杀生为例,就是令身体完成杀生行为的这个心念;二是口业,自身不杀人,而教他人来完成了杀生行为的这个心念。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完成身业,但嘴里却完成了每一个步骤。

口与所说的声音是无罪的,因为它们没有任何主动权,完全是出于心的驱使。然而,令自己的嘴发出声音来教他人作恶的心念,便是口业。

切记!意业是内心所想,但身业与口业并非身体与口的动作本身,而是令身的动作与口的动作完成的这个心念。

因此,随喜他人作恶,尽管并非身业,也并非口业,却在心上造了业。为什么?看到别人作恶,自己心中随喜,这能令自己相续中形成喜好作恶的习性。这种习性埋藏在心里,有朝一日遇到相似情形时,便马上可能生起伤害他人之念。

正如羡慕他人喝酒淫乐者,尽管自身未喝酒淫乐,但内心产生随喜之念。从法律上说他是没有罪的,可是从佛教上来说,他是有罪的。这等于在意识中输入了一条信息:这种做法好,产生了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朝一日遇到了类似的环境和条件,你就不再拒绝了,而会马上如鱼得水似地进入状态,造下诸多身口意的恶业。

可以这样讲,今天的见作随喜就是明天自作的前兆。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见作随喜之业。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随喜他功德,能生新功德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