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真了,我们就有苦恼了;如果我们不当真的话,我们就不会起贪心、不会起嗔心,所以我们就不会有苦恼。
龙树菩萨说:为什么一切因缘所生的法是空?正因为是因缘所生的,所以才是空的。要是不空的话,是真的话,那就不应该是因缘所生,而应该是独立的、有自性的和自在的。
比如眼前的杯子如果是真的,那么即便咱们不给它取杯子这个名字,从它那里也应该可以找到一个是杯子的东西。但假如你把它拆成一块一块的,这一块一块的东西都不是杯子,那么,还有杯子吗?没有。也就是说,这个杯子是由许多不是杯子的东西集中起来的事物,人们给它安立了一个假名叫杯子,其实它的组成,就是“不是杯子”的组合。
这就跟一个企业很相似,本来没有这个企业之前,谁都不会认为我就是某某企业的董事长,这就是我的企业,那就是我的员工,员工也不会有类似于认为我就是会计,我就是秘书等等的心念。
当几个人在白纸上面写了几个黑字,然后拿到另一个人群当中去,那个人群的某个人如果这样写上了什么字,原有的房子、原有的人、原有的纸和墨,只不过在白纸上面写了几个黑字,就变成什么什么公司了,各自变成什么董事长、总经理、秘书,而自己对这个董事长或者秘书毫不怀疑地认为自己就是。但是,如果有一天公司破产了,原有的房子和人都依然如故,只不过在这白纸上面增加了几个黑字,就破产了,从此,他又丢失了原来“我认为我是董事长”的这种心。
又比如市长、省长啊,哪能生来就是这些啊?就是因为白纸上面的黑字把他变成了市长、省长,同样又是白纸上面的黑字也可以把他变成为不是。其实都是假的、虚的,只不过暂时取了这么个名字而已,可是我们却把它当真了。
如果当真了,我们就有苦恼了;如果不当真的话,我们就不会起贪心,不会起嗔心,所以我们就不会有苦恼。
要追求,不要贪
没有了在乎心难道就没有追求了吗?不是的,有追求,但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追求,故而没有难受和痛苦。
如果你能灭掉对于万事万物现象的执著,从此以后你便不再会生起贪欲心或憎恨心。
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名车、金银珠宝等,你不会想偷窃它,也不会想办法把它拿出来,不会生起任何猛厉的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因为你知道电视里面所显现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碰到的或心里想到的一切外界的事物,都能够明白其如电视机里边各种的影像一样虚假不实,就再也不会对它们生起在乎心。
没有了在乎心,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自然也就再也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的感受了。
但没有了在乎心,难道就没有追求了吗?不是的,有追求,但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追求,故而没有难受和痛苦。
因此,佛陀说,“证得灭”。“证得灭”也就是获得了真正的快乐之果。
“你爹妈好,还是我爹妈好”
这两种价值观到底谁好谁坏,宗教谁好谁坏,说真话,一会儿半会儿是扯不清楚的。为什么呢?它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就好比是“你爹妈好还是我爹妈好”的问题。
几年前我去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僧众发愿的方式和中国的正好顺序相反,他们是先为自己,自己的父母,然后亲朋好友,然后国家世界,等等。从自己开始慢慢往外延伸,虽然谁都不落下,但还是有轻重的,以自己为主。
而我们中国,不管是汉传还是藏传佛教,发愿都是先利一切众生,弘扬佛法,亲朋好友安乐,顺便自己也安乐。这跟大乘佛教有关,也跟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关。
我们经常要求以大局为重。这样做,对个人来说,可能会受委屈,但保护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以大局为重的价值观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利益。如果以我为主,得到的结果就是:首先保护各自的利益,然后顺便保护其他人的利益。
所以我认为这是大乘和小乘之间,或者东方和西方之间价值观的差别问题。
但是,这两种价值观到底谁好谁坏,宗教谁好谁坏,说真话,一会儿半会儿是扯不清楚的。
为什么呢?它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就好比是“你爹妈好还是我爹妈好”的问题。
你说你的爹妈好,我说我的爹妈好,能说得明白吗?虽然从理上是能说得明白的,但在感情上是说不明白的。
每一种价值观都有合理的地方,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
当西方人发现他们的制度和体制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会举重若轻,大事变小,小事化了,说:有这回事,我承认,但这是很小的事儿。
而我们中国人,即使知道自己有些缺点,也会说:这是小问题,你的是大问题。这可能是人的偏心。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文明,同时也不排斥他人的文明,宽容他人的文明。有时候在价值观上有相反的意见不是坏事,但是你不能够本末倒置,把自己的爹妈给忘了,把别人的爹妈当成自己的爹妈,那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