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受苦,而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烦恼,所以要下定决心灭除烦恼,发起不被任何一个内外障缘所动摇,非常坚固的、不可毁坏的心。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受苦,而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烦恼,所以要下定决心灭除烦恼,发起不被任何一个内外障缘所动摇,非常坚固的、不可毁坏的心。
烦恼总共有十个。贪欲、嗔恚、无明、傲慢、疑心等五烦恼,还有坏聚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等五种见烦恼,这十种烦恼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如果不想遭受痛苦的话,就要一定灭除烦恼,生起不被任何困难、任何恶缘所打倒的决心。
这就是《华严经》中修臂如来对不动优婆夷所说的“应发不可坏心,灭诸烦恼”。
得之失之 ,泰然处之
因为有了这样的当真,就淡薄不了名利,得到时,狂妄之极;失去时,沮丧之极。如果把名利得失当成如梦幻泡影的话,那么,得之,不会狂妄;失之,也不会失落。
为什么有些当官的,一旦遇到了大麻烦,被撤职以后,马上就得癌症了,因为放不下“我”和“我的”,把名声、地位、权力当真了。有很多明星之所以自杀,也是因为放不下,当真了。
我们之所以会狂妄起来,傲慢起来,也是因为执着,把获得的东西当真了。当我们感到非常沮丧,感到快活不下去了,也是当真,把失去的当真了!
因为有了这样的当真,就淡薄不了名利,得到时,狂妄之极;失去时,沮丧之极。如果把名利得失当成如梦幻泡影的话,那么,得之,不会狂妄;失之,也不会失落。
我们只有断除烦恼,才能断除轮回。而烦恼当中最主要就是“取著”,也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说,要破除将所取、能取的一切执为谛实有的心。这种取著心无始以来,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最为习惯的、非常庞大。破这样的“取著”,是断除轮回根本的方法。从出世间的角度讲,要发起没有丝毫的人我执和法我执的心,把一切事情看成如梦幻泡影一般。这种心在菩提心当中叫胜义菩提心。即经中说“应发无能胜心,破诸取著”。
用佛法完善自我,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看一些深奥佛经的时候,不要因为听不懂,看不懂,就丧失信心。而要明白之所以看不懂,不是因为它没有道理,而是因为自己现在积累的知识还很不够,一定要多看一些佛教的书,不断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回头看这些经典,马上就会看懂了。
我们听课的时候,如果对方讲的内容都能听得懂,听得非常轻松,没有一样听不懂的时候,说明讲得不够好,我们没必要再继续听下去。
为什么?什么都听懂了,还听什么?
其实,看书也好,听课也罢,能够看懂50%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达到70%,就非常好。
因为这样一来,你得到的收获很大,也不会傲慢,还会很谦虚地继续听,继续学。因为还有30%没有听懂,还得听。
然而,当对方讲的内容,每一样都听得懂的时候,你的收获不会很大,也说明对方知道的不够多,起码没有超出你所知道的,你没能增长新的知识。
如果对方说的内容50%你能听得懂,说明还有50%的东西,对你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你能听懂70%,说明还有30%是陌生的,你还有学习的空间,对方讲得也非常好!正和口味!
出世间法也是这样,在看一些深奥佛经的时候,不要因为听不懂,看不懂,就丧失信心。而要明白之所以看不懂,不是因为它没有道理,而是因为自己现在积累的知识还很不够,一定要多看一些佛教的书,不断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回头看这些经典,马上就会看懂了。
听不懂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胆怯,不要退缩。这正说明你开始接触了你曾经不知道的东西!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并不是把一年的饭一次全吃完,而是天天吃,慢慢地吃。用佛法来完善自我,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佛学知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部看得懂,而是慢慢地,一次、二次、三次,这样不断地反复听,反复看渐渐地佛学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再配合修行的话,学得会越来越好。
千万不要退怯,如经中所说“应发无退怯心,入深法门”。
只要不放弃,顽石也点头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碰到很多习气恶劣的,不大好度化的众生,无论你怎么讲道理,他都不会听从于你,你给他指点迷津,他反倒怀疑你,甚至恩将仇报。这个时候怎么办?
你的孩子,处于逆反时期,特别不听你的话,你怎么办?是孩子不对吗?不是。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出了点儿问题。但不用丧失信心,只要你学会以善巧的方法和他沟通交流,并且持之以恒,不要太猛,也不要太缓,这样你的孩子一定会走向正确的道路。
对孩子是这样,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对通常你认为顽固不化的人也一样,只要有耐心、有爱心、有方法,坚持不懈,最终会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上正确的道路。
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碰到很多习气恶劣的人,那些人不大好度化,无论你怎么讲道理,他都不会听从于你,你给他指点迷津,他反倒怀疑你,甚至恩将仇报。这个时候,我们要以三种心态对待这些人:
首先,要把这些可恶的、习气恶劣的人当成患有严重的疾病者。虽然他们也不愿意遭受痛苦,可是他们已经被非常猛烈的贪嗔痴慢疑所惑,已经没有自由了,是非常可怜的众生。因此,我不来救他,谁来救他?
其次,他虽然非常可恶,但他也有证得佛果位的种性,他也有慈悲的种子、智慧的种子,只要我有耐心,慢慢地唤醒他,终有一天,他也会变成为善人。
最后,把他当成是理所当然由我来救度的对象。如果不是因为习气恶劣的话,他怎么能造这么多的恶业?我应该救他。要有这样的耐心。不能一次度化不了,就认为自己跟他无缘,就放弃了,不要有这样的心理。
即经中所说“应发能堪耐心,救恶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