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不要吝啬对他人的施舍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菩萨戒本经》

【释义】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有一个人名叫伊利沙,家财万贯。但他生性吝啬,从不给别人布施任何东西,对自己的日常消费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偶尔一两个朋友来吃上一顿,他却要自己饿上几天,这样做方觉得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到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满屋金银财宝,却节衣缩食,也太可怜了。

伊利沙狠狠心,杀了一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地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鸡烤熟,把饭煮好,准备好好地吃一顿,解解馋。

佛早就知道伊利沙是个吝啬鬼,觉得他这样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态,又杀鸡,又煮饭,便有心要和他开个玩笑。

于是,佛变成了一条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讨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哪舍得给狗吃些东西。但这条狗朝着伊利沙一个劲地摇头摆尾,口中还流着很长的涎水。

伊利沙说:“你如果能四脚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谁知话音未落,那条狗已经腾空而起,四脚朝天。伊利沙吃了一惊,只得扯下一点鸡皮,想送给狗吃,可又实在舍不得。

伊利沙说:“这样吧,这点鸡皮我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两个眼珠掉下来,我让你再吃些鸡肉。”

话刚说完,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兴极了,心里欢呼: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笃笃定定地享受美味了。他端起饭盘和鸡,换了个地方,大嚼起来。

等伊利沙走远,佛变成了他的模样,赶着他的车子来到伊利沙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待会儿若有人来,无论什么人,都给我一棒子把他轰出去。”然后进房,下令将所有的财产布施给穷人。

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没了车子,可着急了,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只得垂头丧气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刚跨进门槛,便吃了一记闷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声嚷道:“反了!连我你们也敢打!”守门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么人,我们老爷吩咐过了,谁也不许进去!”

“什么老爷不老爷!我才是你们的老爷!”

“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还敢冒充我们老爷,看我不揍死你!”

一顿乱棒之下,伊利沙瘫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里已经空空荡荡,心里一急,发痴了。

这时,佛变成了一个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愁成这样?”

“我被人戏弄,家财荡尽了。”

“施主,恕我直言,钱财乃身外之物,钱财多了会带来烦恼和祸害。像你这样,拼命地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布施给穷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饿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当下贱的仆人。你想想看,这样做又有什么意思呢?”

修行僧这一席话,使伊利沙如梦方醒。从此,他一改旧迹,乐于济世助人了。

表面上看,财富减少,似乎是一种损失。其实愈是施舍济人,积修的功德就愈大。施舍者不仅在后世会得到佳美的报偿,而且在现世也绝不像守财奴那样感到“恐惧”。施舍者可以通过施舍而减少财富压力所产生的精神负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巴西一名医生曾将583名被指控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和583名廉洁官员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中60%的人患心脏病、脑缢血等以致死亡,而后者的比例仅为16%。他经过10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卷入贪污腐败的人容易得病死亡。这个现代的医学调查说明,通过施舍人们不但在今世净化了心灵,精神上心安理得,而且还为后世积累了功德,享受到最终的善果,既做到与人为善,又可以自身受泽,仁智之士一定会乐此不倦的。

【感悟】

古语说:“天非私富一人,盖托以众贫者;天非私贵一人,盖托以众贱者。”这句话是说,财富拥有较多者,只不过奉神之命,暂行保管财富,最终还是要把多余的财富周济穷人,热心社会公益,施舍财富,救济他人。所以我们不要吝啬对他人的施舍。

【佛门名家】

亲鸾

亲鸾(1173—1262年),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创始人。俗姓藤原,幼名松若,曾名范宴、绰空、善信等。1224年在稻田僧舍始撰《教行信证文类》6卷,作为立教的宗典,正式创立净土真宗。他的主张与净土宗其他派别不同,不很注重勤修称名念佛,只是强调坚定的信仰(“信心”),提出“恶人正机”之说,认为恶人正是阿弥陀佛的拯救对象,也可能往生净土成佛。同时提倡僧俗一样,在无戒无律之上建立宗规,主张僧侣可以食肉、娶妻。卒后,门人营葬于京都大谷,并建立庙堂,龟山天皇诏赐庙号“久远实成阿弥陀佛本愿寺”。1876年,明治天皇赐见真大师谥号。著作有《净土文类聚钞》、《愚秃钞》、《净土和赞》、《入出二门偈颂》、《唯信钞文意》、《一念多念文意》等。现有《亲鸾圣人全集》。《教行信证文类》一书,有铃木大拙英译本。

助人当不求回报,不求索取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

【释义】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求施舍,要随前面说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施舍给他们。如果菩萨以恶心、嗔恨心,甚至不施舍给他们一分钱、一根针、一棵草;有来求法的人,却不为他们说一句经、一首偈子、一点如微尘那么少的佛法,反而辱骂、羞辱的,这些都是菩萨的极重罪。

隋朝人李士谦,从小父亲就过世了,他侍奉母亲非常地孝顺。李士谦十二岁的时候,就被魏广平王重用,担任开府参军的职位。随着家庭逐渐地富有,他就拿出几千石的粟米,借给乡人。若是碰到荒年歉收的时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粮米的乡人,当场就把借据烧掉,并且对他们说:“你们欠我的已经还完了,没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种子,分给贫穷的农人去耕种,因此而救活了许多人。遇到死了人,他就出钱帮助埋葬死者。有人歌颂李士谦在积阴德,李士谦说:“阴德就像耳鸣一样,只有自己能够听到能够知道,别人是无法听到知道的啊!现在你已经知道了,那还叫什么阴德呢?”

帮助别人应该是无私的,像李士谦这样,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也不求索取,这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无私。

无私地帮助别人,就是不记“授”人之恩,就是不向受恩者索取。“授”人以恩的初衷是无私给予,是在尽自己做人的良心,是希望别人生活得更好。已经“授”恩于人,这种道德行为就已经结束了,就应该尽快忘记它,而不能寻求或期待任何回报。如果你有恩于人,却将其常常放在心上甚至挂在嘴边,一心指望别人的感恩和回报,那么,就于无形中改变了自己“授”人以恩的初衷,不但不会使自己从“授”恩于人中感受到快乐,而且会给自己的精神戴上一个枷锁,增加一个负担。

不记“授”人之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人活在世上,无论有多大的本事,都不可能独立于世,都需要在别人或多或少的帮助中,走过艰难岁月,越过沟沟坎坎。这种心甘情愿地为对方付出的帮助,就是“授”人以恩,就是可以让人铭记一生的人间真情。

此外,无私地帮助他人,也不能居功自傲。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后不能以此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更不能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因为我们的帮助应该是无私的、诚恳的,不存在半点恩赐的意思。如果老记得自己有恩于他人,这样活着岂不是很累吗?居功自傲的人也常常因为其骄傲的态度而招致别人的不满,人们不愿接受他的帮助,更别说获得好人缘了。

无私地帮助他人要坚持不懈,不要一时兴起,不要高兴的时候这也帮那也帮,不高兴的时候就谁都不帮。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在现代社会,在金钱的冲击下,很多人一举一动都在考虑着自己的利益,别说帮助别人,更别说坚持不懈地帮助别人。无私地始终如一地帮助他人,一直是受社会所尊敬的优良品质。

别人无私地帮助过我们,我们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时也是在鞭策自己,告诫自己,我们的灵魂也一次次在帮助与促进别人的灵魂升华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洗礼与升华。

【感悟】

保有一颗无私的心,时时去帮助别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把帮助别人作为快乐自己的宗旨,不求回报,不求索取,并尽快忘掉,是一种严己宽人的高风亮节,更是一种大公无私的道德风范。

【佛禅小故事】

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不要吝啬对他人的施舍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