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赞美别人很重要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

【释义】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谤侮辱,恶事留给自己,好事给别人。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隐瞒别人的好事,使别人受毁谤,是菩萨的极重罪。

某王爷手下有个著名的厨师,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深受王府里的人喜爱,尤其是王爷,更是倍加赏识。不过这个王爷从来没有给予过厨师任何鼓励,使得厨师整天闷闷不乐。

有一天,王爷有客从远方来,在家设宴招待贵宾,点了数道菜,其中一道是王爷最喜爱吃的烤鸭。厨师奉命行事,然而,当王爷挟了一鸭腿给客人时,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便问身后的厨师说:“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厨师说:“禀王爷,我们府里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王爷感到诧异,但碍于客人在场,不便问个究竟。

饭后,王爷便跟着厨师到鸭笼去查个究竟。时值夜晚,鸭子正在睡觉。每只鸭子都只露出一条腿。厨师指着鸭子说:“王爷你看,我们府里的鸭子不全都是只有一条腿吗?”王爷听后,便大声拍掌,吵醒鸭子,鸭子当场被惊醒,都站了起来。王爷说:“鸭子不全是两条腿吗?”厨师说:“对!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呀!”

赞美别人是一种良好的修养,一种基本的品德,一种难得的风度。

人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的词语也是人最易入耳的话语。赞美别人通常不是太难的事,因为每个人多少总有一些值得赞美的地方,赞语入耳如闻古琴雅音,感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豪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有的人喜欢当面赞美对方,也有的人喜欢在背后赞美,同样是赞美,效果却不相同。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而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谢你。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美国出身贫寒的第16任总统林肯,以伟大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处世哲学,从木工、摆渡工、律师、议员而成为美国总统。他后来总结说:“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

不愿意赞美别人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讲不出赞美的话,他过度担心对方会以为他的赞美里有别的企图,为了表达自己的清白,他宁可保持缄默。心胸灰暗的人,因他自己意识作怪,很难做到去尊重别人。生性自卑的人,更吝啬于尊重和赞美别人,他误以为夸赞别人的优点,会把自己比下去,有的甚至背后还说些贬低别人的话,殊不知这样也暴露了他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消除这样的心理病态,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在别人有难的时候,给别人以援助的双手;在别人成功的时候,给别人以热烈的掌声;在别人失落的时候,给别人以安慰。我们要赞美别人,把赞美别人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无论对方是什么态度,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要坚持,让爱的阳光照亮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

【感悟】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龃龉和怨恨。尊重、赞美别人,就是抬高自己;表达对别人的欣赏,就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

【佛门名家】

道济

道济(1150—1209年),南宋僧人,又名湖隐、方圆叟,俗姓李。他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通称济颠僧或济公。他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嗜酒肉。据《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所载,他是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的远孙,狂而疏,介而洁,游踪半天下,所至题墨,文词隽永。但他生活落拓,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所受布施供养,不久即付酒家。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相助。无故不入富贵人家。后常居杭州净慈寺。《清一统志》载净慈寺曾一度毁于火,他到严陵山(今浙江桐庐)一带募化,使净慈寺得以恢复旧观。临终前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载其神异事迹。

要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

先德云:譬如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释义】从前的大德说:譬如有一个德行浅薄的人手执灯烛为人照明,我们并不能因为他德行浅薄而不接受他的灯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因为这个人不好,连他说得对的话也不听的意思。

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森林里,许多小动物们都将要在爱心学校毕业了,小兔子可可也不例外,可是她还有一项重要的考试没有完成,那就是—找一个朋友。她想:只不过是找个朋友嘛!那么简单,谁都行啦!看我的!

于是,可可为了完成这项考试东奔西走,忙坏了。她路过池塘边遇到了小乌龟,小乌龟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小乌龟看见了可可便邀请她一起玩,可可想了想:他走得那么慢,和他在一起真麻烦。于是可可丢下话就跑开了:“我有重要的事要办呢!你自己玩吧!”不一会儿,她来到了一片桃树林,站在一棵桃树下思考着:“应该去找谁做朋友呢?”突然间,有一个大桃子从树上“嗖”得一声掉下来,正好打中了可可的小脑袋,疼得她直叫唤:“是谁?谁在树上?”可可向着树上大叫。“是我,小猴子。”猴子爬了出来,顺手扔了一个大桃子给可可,“给你!和不和我一起玩啊?”可可看了看她,觉得她太顽皮,爱开玩笑,可能会捉弄她,于是又跑开了。

她走着走着,又遇到了小猪,小猪也想和她一起玩,可也被拒绝了,因为正巧小猪躺在粪便旁,可可嫌小猪太脏了。可可接二连三地遇见了长颈鹿、青蛙、河马,他们都想和可可做朋友,可是都一一被可可拒绝了,可可认为他们一个太高、一个太吵,一个则太庞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可可在一天中一个朋友也没找着。

傍晚,可可耷拉着脑袋,眼泪在眼眶里闪动着,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一点精神也没有了。熊老师遇见她,便问:“是不是没找到朋友啊?”她无力地点了点头,坐在老师身边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师。“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熊老师扶了扶眼镜,语重心长地说,“要想交个朋友,你就不能总看着别人的缺点,要善于欣赏别人,哪一个人没有缺点?哪一个人又是十全十美的呢?你自己就没有不是吗?好好想想吧!”可可羞愧地低下头,她知道她今天遇到的那些动物们,其实都可以成为她的朋友。

生活中一些人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于是眼里没有光彩,到处一片黑暗;而另一些人常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总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他们的生活处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有这样一部电影,描述的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的经历,当中有一段一个大学生与那个小男孩的对话。因为那个男孩很调皮,所以他周遭的人都不愿意与他一起玩耍。当他遇上了那个大学生哥哥,他从此有了玩伴。那个小男孩就问那个大学生:“他们都不愿意和我一起玩,你怎么愿意和我一起玩呢?”大学生拿出了纸笔,他在纸上点了个黑点,他问小男孩在纸上看到了什么,小男孩说他看到了一个黑点,大学生笑了,他说:“你为什么只看到白纸上的黑点而看不到除了黑点以外的空白呢?”相同的道理,别人只看到了小男孩的缺点,而没有看到他的闪光点。

在生活中,总有很多人相处之后觉得合不来,因为对方身上有很多自己忍受不了的缺点和不足,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除了这些缺点他还剩下什么。占据着世界n分之一的我们总归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着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所以工作中、生活中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相信这样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其乐融融的交际圈!

【感悟】

生活中有些人总在指责他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过失,常有一种“天下无马”的感慨。其实,不是别人缺点太多,而是我们不懂欣赏;不是别人优点太少,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

【佛家典籍】

《小乘经》

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为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然有浅深之别,然而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

乘,运载之意,使人乘之到达悟岸,阿罗汉果以四谛为教体,辟支佛果以十二因缘为教体。小乘有二道,因此又称为二乘,这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所诠释的要义,因此天台又称之为三藏教。佛寂灭之后,印度的小乘分为二十个流派,传到我国之后,立宗名为俱舍、成实及律三派。

《小乘经》说明四谛十二因缘之理,诠释空寂之涅槃,十二部经中只剩下九品,如四部阿含经,就是小乘经典。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赞美别人很重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