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佛,先要有佛的心态。
——佛陀
【释义】要想真正成佛,最主要的是先要有佛的心态,即有一颗佛心。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
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
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了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国王听后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是的,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消极的心态使人沮丧、失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和扼杀自己的潜能。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设置的某种阴影。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了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入失败的沼泽。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梦变成现实,就必须摒弃这种扼杀你的潜能、摧毁你希望的消极心态。
幸福与心态的积极与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这种幸福,那么就能得到这种幸福。而心态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幸福,相反还会因此而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即使幸福悄然降临到身边时,也会毫无觉察,或者与其失之交臂。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创作过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道: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
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艄公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敞亮了,便告别艄公,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其实,在改造社会之前,最先要实现的是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之前,最迫切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每个人无法选择命运,也无法掌控生存环境,但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态,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驾驭自己的人生。只要心态是正确的,我们的世界就会是光明的。
【感悟】
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一个人若能改变自己心态,那么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门名家】
韩清净
韩清净(1884—1949年),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原名克宗,又名德清。1921年,于北京讲《成唯识论》,为讲经弘法之始。后在房山云居寺,专治法相之学。1925年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宣读所著《十义量》一文,博得与会者赞许。1927年于北京创立三时学会,讲学刻经并重。讲学专重唯识学,对六经十一论,都做深入研究;所刻经典,校勘精细。著述有《唯识三十颂诠句》、《唯识三十论略解》、《唯识指掌》、《唯识论述记讲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赞》、《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别释》、《能断金刚经了义疏》、《佛法略谈》、《因明入正理论科释》、《瑜伽师地论科句》等。弟子有周叔迦等。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活出真正的自己来
别人是别人,你是你,都有各自的活法。要活出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佛陀
【释义】别人永远是别人,你永远是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法。我们要活出自己来,而不要羡慕别人,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在河的两岸,分别住着一个和尚与一个农夫。
和尚每天看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来非常充实,令他相当羡慕。而农夫也在对岸,看见和尚每天都是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生活十分轻松,令他非常向往。因此,他们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共同念头:“真想到对岸去!换种新生活!”
有一天,他们碰巧见面了,两人商谈一番,并达成换身份的协议,农夫变成和尚,而和尚则变成农夫。
当农夫来到和尚的生活环境后,这才发现,和尚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那种敲钟、诵经的工作,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却非常烦恼,每个步骤都不能遗漏。更重要的是,僧侣刻板单调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虽然悠闲,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
于是,成为和尚的农夫,每天敲钟、诵经之余都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在彼岸快乐工作的农夫。
至于做了农夫的和尚,重返尘世后,痛苦比农夫还要多,面对俗世的烦忧、辛劳与困惑,他非常怀念当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农夫一样,每天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对岸步履缓慢的和尚,并静静地聆听彼岸传来的诵经声。
这时,在他们的心中,同时响起了另一个声音:“回去吧!那里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
是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天堂。倘若我们一味只羡慕别人拥有的,而丢失自己已经拥有的,那只不过是一种一换一的交替,一种得与失的互补,说不定有时你所得到的还大于自己失去的。生活中我们太多的羡慕,其实有时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就算拥有,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幸福与快乐,有时更是一种烦恼与累赘。羡慕别人的生活,也常常会给自己造成迷茫和不安,甚至让自己痛苦和悲伤。羡慕别人最大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经不住诱惑最大的代价就是伤害自己。
因此,与其羡慕别人,不如羡慕自己。学会羡慕自己,你才更容易珍惜拥有的。学会羡慕自己,其实也就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如果一个人忘却自己而盲目地羡慕别人的一切时,那么他永远感觉自己是世上最悲哀、最不开心的人。
诗人卞之琳《断章》中有这样的经典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人诗句里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当你欣赏别人那道风景时,其实自己也成了别人欣赏的风景。别人的存在点缀与吸引着我们的视野,而我们也悄然地构成了别人眼里的美丽景致。
【感悟】
别人永远是别人,你永远是你。我们总是习惯于羡慕别人,但是很少有人想到羡慕自己。其实,只有懂得羡慕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人。与其羡慕和嫉妒别人,不如活出真正的你自己来。
【佛门名家】
敬安敬安(1851—1912年),字寄禅,号八指头陀,俗姓黄,湖南湘潭人。清同治七年(1868)投湘阴法华寺出家,礼东林长老为师。历住南岳上封寺、长沙上林寺、衡阳罗汉寺、沩山密印寺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请为宁波天童寺住持,选贤任能,百废俱举。光绪三十四年(1908),宁波成立僧教育会,被推为会长。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于上海,被举为第一任会长。时湖南等地发生寺产纠纷,应众请入京请愿,到京未达目的,即卒于法源寺。生平颇有诗名,有“我虽学佛未忘世”“国仇未报老僧羞”等名,被称为近代爱国诗僧。著有《嚼梅吟》1卷,文集2卷,语录4卷,殁后杨度为刻《八指头陀诗文集》,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