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
——佛陀
【释义】茶杯只有比茶壶低,才能被注进香茗。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放低自己,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调做人,就是不张扬、不炫耀、不卖弄,不随意抬高自己的价值,不像有些人那样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放低自己,是个心态问题,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估量问题。自觉非同一般、高人一等,便会放不下架子,也夹不住尾巴,只能颐指气使、俯视于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常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才会与人平等、看人平视、待人平和。
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便会有无穷的动力和后劲。无论你是天之骄子,还是尘土满面的打工仔;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如果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你放低了自己,就不会骄傲自大,就能欣赏到别人的每一个优点。同时别人觉得你是虚心的,是尊重他人的,就会愿意讲出他的好建议,为你提供帮助。如果不放低自己去欣赏别人的话,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很骄傲,不但会让别人觉得讨厌,而且不容易学到别人的长处,也学不到更多的东西。
放低不是降低,更不是贬低。相反,低调做人、潜心做事的人不但不会降低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反而会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承认和人们更普遍的尊重。有一则谚语说得好:“口袋里装着麝香的人不会在街上大吵大嚷,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经说明了一切。”
【感悟】
海为什么会如此伟大?关键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像大海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才能装下很多东西,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佛禅小故事】
大与小
一次,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才能算大呢?”
禅师答曰:“大。”又问:“多么大?”师曰:“无边际。”
此人又问:“如何才能算小?”禅师答曰:“小。”
问:“多么小?”师曰:“看不见。”
便又问:“大无边际,小又看不见,究竟何处是?”
大珠禅师反问道:“何处不是?”
保持内心的宁静很重要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佛陀
【释义】宁静是来自内心的,不要向外界寻求。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
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却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情小孩子却办到了。那么多大人费了那么大的劲没有寻到手表,小孩子没费多大的劲却轻易地找到了。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因此,保持内心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因为有了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才会有厚重汪洋的华章;因为有了董仲舒孜孜求学“三年不窥园”的静气,才会有真正的学问。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宁静,浮躁不安,所谓理想和事业,都是空话而已。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给自己增加一些学者睿智。当人类越来越享受到充裕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干枯了自己的灵性。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剧烈的人际竞争,这个功利主义的世俗世界,将人的自我逼向了角落。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远离一会儿喧嚣,进入一个宽松、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非常闲适,是一把藤椅、一本闲书、一杯浓茶的闲适。或握卷在手,挑灯阅读,摒弃杂念,聆听心的吟咏;或斟酌文字,挥洒心迹,透过字里行间,在宁静淡泊的心境中书写人生感悟,不为纷繁所扰,不为世俗所侵,让宁静的心灵滋润平凡的生活。
宁静是我们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修养程度的展现,更是我们修身明志的最佳心灵空调。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会用心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博大与人生的深邃,才能真正地与心相对视,才能像找手表的小男孩那样听到来自生活中的“滴答声”。拥有宁静,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犹如满身伤痕的大树上默默绽出的片片新绿,又如自开自谢的野花,尽管平凡、卑微,却不失坦然和自珍。宁静的人生,就是在沉默中奋进。
【感悟】
宁静就是心情平静沉着。日常生活中能处处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但可以澄明心境,把握身体气血运动的全面平衡,以达到养心健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全面仔细地考虑问题,有助于处理好周围的一切事情。因此,保持内心的宁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门名家】
印光
印光(1861—1940),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1912年高鹤年居士到普陀,携其文稿数篇至沪,刊于《佛学丛报》,署名常惭愧僧,世遂知其名。1923年在南京与人合作创立放生念佛道场,开办佛教慈幼院。1928年为印行《安士全书》(周梦颜著)至上海太平寺暂住。1930年2月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撰述,完成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四大名山志之修辑。后至灵岩山寺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在上海创办弘化社,流通佛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灵岩寺,闭门专事念佛。苏州沦陷后,更拒应世事,保持民族气节。归依弟子遍国内外。卒后华徒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著作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编及《嘉言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