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是免不了各种逆境、各类烦恼的困扰。所以,人生面临的课题有很多很多。
学习《人生篇》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法义庞大的内涵,我就像走在海边,永远无法拾完各种各样的贝壳——总会在下一步发现更有感触和需要理解的真相。
正如法义所阐述的,佛教是一种东方心理学,是对生命整体关怀的人生智慧。因此,学佛是生命工程。《人生篇》就是从对生命如实的阐述与分析中,带领我刷新了很多认识,例如:
认识到自我认识的片面性, “我只是活在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来认识生命的”;
认识到生命的长度与深度,生命的真相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认识到生命走向的信心,“每个人都有改变无明、走向觉醒的潜质”;
认识到幸福人生的根本,是把着力点从外境追求调整到内心修正上,不断树立正见、指导行为,在不常不断的生命中改写生命密码。
并且,佛法也给予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学习、修行、精进的实用方法,不管从什么角度来切入认知,只要潜心学习并入世调整,增进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实践少欲知足,广种福田的行为,都可以循序渐进地破除我执、解脱烦恼,以适合自己的路径与速度,获得生命的觉醒与解脱。
所以,回顾以往辗转寻求各种心灵解脱的过程,我切身体会到,三级修学由浅入深、抽丝剥茧、直抵直相的知识体系,个人修结合集体修,以及系统的由知识到实践的智慧方法,正在帮助我认识和改造生命的走向。
具体到本期法议,在《人生篇》里,有关第二只毒剑、消极与积极、乐观与悲观、重生还是重死等的考问与分析,都让我印象和受益十分深刻。如果挑其中的一些来分享,我想说一说对“阿赖耶识”的了解。
以往我从书本上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说,人会受到意识和潜意识的支配,其中我们真正能够感受到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很多行为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在潜意识里,有着我们难以了解到的很多东西。
而学习完《人生篇》这一课,从佛法角度来看,生命信息的长度与深度有着更大的内涵,其中既有“前尘影事”的影响,也有当下念头和行为的作用,有善行善念、恶行恶念的因缘因果。这些都被储存到生命的长河中,并对未来的生命发挥根本的影响。
法义中提到了“阿赖耶识”,这是我第一次碰触到这个概念。使我认识到,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产生我执的“未那意”之外,我还有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
而阿赖耶识,如果将他比作一群永不调零的细胞的话,生命的种种过患、串习,善的、恶的,都会在这群细胞上刻出划痕;生命中的种种慈悲与善良,如养分一样促使细胞不断生长;生命中种种不够善良的,也埋下了祸根,如同侵入的病毒进行复制,被裹挟到未来的生命中,深深影响着我的生命品质。
从两方面看,尽管“我执”是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根源。生命中种种固于执著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念头与行为,会固化到阿赖耶识中,使自己容易“划地为牢”,与生命的真相保持距离,得不到解脱。但佛法也告诉了我积极的方面,就是生活中可以通过持续的对智慧知识的学习,生起对念头和行为的如实观照,努力地进行内心与行为的反复思考、调整与强化,实现生命的净化与改造,不再使自己一味受到贪嗔痴的控制,不假思索地跳到固习的陷阱中,进入“自动驾驶”状态,在烦恼、痛苦的我执中不得解脱。
所以,一是开启并观照自己认知的存储器,认识到要了解生命真相,就要看到生命无尽的长度与深度,看到自身认知的假相与局限;
二是及时检修自己认知存储器中杂染的事物,比如对选择的患得患失,对外境的敏感、攀比与执着,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深刻的负面影响;
三是在当下生活中,逐渐学习、观照和强化信心,找到一些生命的堵点进行修正,比如与家人缺少沟通等,鼓励自己直下承担地改变串习,并体会佛法的根本利益。
以上这3个认知与行为过程的形成,是《人生课》带给我的思考与作用力。
讲到对认知的检修。回看以往的生活,我感到我的“阿赖耶识”中一定留下了很多划痕需要我来修复。记得多年前参加一个培训,有一位中年大姐在发言里说,她日常总是不明原因地感到焦虑,没有什么事情时也会觉得内心是紧张的。当时我不太理解,因为那时我在单位每周只上两天班,完成任务就没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情,家里更不用我来操持。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我跟她年龄差不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也是这种状态。没有什么事也会觉得不安,怕什么事情发生。
原因在哪儿呢?我想可能是“阿赖耶识”里的一些印迹在发挥力量。许多年来,我并没有去真正用心累积能够滋润和提升心灵品质的种子,让它们在我的“阿赖耶识”里修复自己,而是随着贪嗔痴裹挟着、杂染着,心里越来越不清静,越来越受容易到外境变化的影响而患得患失。稳定的种子少了,加持心灵世界的良性影响少了,这颗心自然就会变得飘飘忽忽。随着凡夫心而进入一种无明甚至无意识状态,就像平常开车一样,从甲地到乙地,就像做了一场梦,没有经过细想就到了。生活中,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智慧的观照。
讲到改变串习,我做了哪些调整?
刻意要求自己练习接纳。比如以前有看不惯别人的习惯,经常给一些人和事贴上标签。现在刻意要求自己尽量减少抱怨和对立的心理,告诉自己,在接纳的同时也是在放宽自己的心态,要避免“第二支毒箭”的影响。在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急于争论,不再像以前那样非黑即白地辩驳,而是刻意地拉长观察与思考的时间,让自己尽量意识到要从中观的角度,努力建立如实的观察和判断。
生活里做积累强化善念的事情。比如前天在单位洗手间的地上看到一个餐盒盖子,踩到容易滑倒。以住我会比较介意这个地方不干净。但是这次尽管我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拣起来将它扔到垃极桶里。还有在生活中,会更细心地照顾房间的生命,包括小猫与花草。每一次善意行为的当下,我都会体会到宁静祥和的感受升起。
锻炼倾听的能力,集中精力、增长耐心。我发现这很重要。过去我没有很多耐心去倾听,这说明深深地活在自己的心念里,“我执”很重。我的家人都不是很爱聊天。但近段时间,我开始刻意地比以前更多地给家人打电话,比以前用更多的时间来家人聊天相处。我发现,“我执”要从家人的关系进行破解和解,因为很多性格与行为方式是在与家人的相处中积累形成的。改变必须从自己做起,从与家人关系的改善上入手。
我自己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思来想去,每天会因为一些事情升起嗔心。前不久有一天不上班,决定带着我妈妈和3岁的小侄女到公园晒一天太阳——因为家里有2个孩子,妈妈年纪很大了,帮助照看小的孩子,很少能有精力坐车去远的地方逛一逛。
这一天玩到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三人去买午餐。当天的太阳有一点大,公园离餐馆也有一定距离。走着走着有些累了,我叫我妈妈带着小孩在路边找一个有荫凉的地方等着我,嘱咐她们“要站在我能看见的地方”。
但是,等我拎着打包的食物回来,在沿街的路上没有见到他们,于是我到公园又来回转了一大圈。在找她们的过程中,我的念头开始此起彼伏地涌现——天气炎热,手里拎着很多东西,打妈妈的手机又是我爸爸在家接的,说明是她出门没带手机,我走着找着心里越来越急躁和生气,想起以前我们出门也经常是这样互相等着、走着走着找不到的情景,当时感觉那股气就是一种抑制不住的力量涌上来。
但是,在这些此起彼伏的念头中间,也有一些声音冒出来,比如“要与情绪保持距离”;“这种情况只是一天中一个片断,过去了,什么也不是”,等等——这些声音在劝说自己不能这么生气,不能受到情绪的主宰。
最后我在公园的另一个侧门,停车的地方,终于看到推着孩子站在树丛里的妈妈。尽管还有点生气,但没有像以前那样抱怨。接下来,我们在公园里找了一处环境好的地方吃了饭,这一天孩子老人都很高兴。
我回想了一下,在这个过程里,我既体会到了以往那种嗔心升起时的不良感受,嗔心起时,力量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也体会到了基于修学以来的知识积累,才能够不断用知识覆盖和减缓不当情绪,不会因为一时的烦恼来破坏这一天的美好过程,感觉自己比以前能更快地理清情绪和回复平静了。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我还需要持续地用知识、正见去修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那些固有的情绪反应。也体会到,无论是在一天或是一年的维度,还是在一件事情、一个反应的维度,都需要实践、练习八步骤的方法,不断去刷新、稳定生命状态,改善认知水平。
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认识到,不仅要自我调整,更要过渡到利他心上,否则格局仍然不会有更大的突破,以更宽的心胸去理解人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和谐的共同体。所以,我还必须从自我认识、改造自我拓展到利他行为上,这才是破执的终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