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追寻幸福

本课中,导师提出心灵创造幸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追寻幸福。佛说学佛网

第一、幸福是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不幸福呢?因为心有太多痛苦的感受,而痛苦的感受来源是因为无法接纳面对逆境,那么要想得到快乐,本课中告诉我们要学会以无常,因缘因果来接纳现实的各种遭遇,跳出自我内心恒常设定的错误圈套,并从现前果上寻找原因,然后从当下调整自身下手,通过因上的努力改变结果,而非一味责怪外境,如此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在这一点自己感触颇深,反思自己,对于外在的人事物,确实有太多的自我设定,比如对于他人对我个人的要求,会有不接受的时候,都是因为给别人贴了不正确的标签,认为他那样做是不合理的或其他个人设定,其实这也是一种偏执,凡事不能只看单方面,应该了解事实真相,不要太相信自我感官认识,许多的事情过后,的确不是自己当初所想像的那样。再者若遇到逆境,也不见得是坏事,书中说,福,如果不知善用会成为灾难的温床,堕落的资本;祸,如果善于转化,也会成为全新的起点,励志的动力!自己在修行的路上,逆境更能增上智慧,对人生思考的更加深刻,碰到那些不如境,当时心里会有痛苦的感觉,但人总是不喜欢痛苦的,就会去反思为何会如此?,由此就会寻找解除痛苦的方法,往往在这当中才会去应用佛法来解开心中的困惑,在这当中也让自己增强了对法的信心,逐步感受到佛法带来的法喜,如此在人生当中慢慢的就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了。

第二,要想得到幸福,要有快乐,而乐受是来自于善意的行为产生的福报,一个人没有福报,又如何能感受到快乐呢?导师提出了五福的圆满人生,个人觉得,对于凡夫而言五福全具最好不过的了,但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康宁,尤其健康的心灵更加重要,就像阿罗汉,虽然身还会有痛,心却不再会有烦恼了,就是因为它拥有了一颗远离烦恼的内心。当然,要得到这些幸福的因素,必须要去培福,在佛法里有悲田,恩田敬田,可以让我们种下福报的种子,对于苦难众生要以慈悲的心去关爱,并不是单纯的捐献或者帮助,对于我们有恩的人,要怀着感恩心去回馈,而对于有德者,我们的师长以及德高望重的人,我们要以恭敬心,虔诚礼敬供养,如此,我们才能够制造福报,由此带来幸福。导师提出,得到幸福,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慈悲,感恩与恭敬心,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不能带来幸福,所以除了做事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更为重要,后者才是幸福的关键所在,希望自己在做任何事情,都要调整动机,训练保有内在最美的发心。

第三、提高自身的认识,增上内心的智慧。因为正确的认识才拥有正确的心态,学会积极正向的看待问题,才会有快乐的心态。在此导师更进一步提出佛教既不是消极或积极的心理学,也就是不走两种极端,而是如实的知见,如实认识自己正处于无明白的状态,活在自己无知的念头中,活在愚痴的心理中,认变化无常的念头为我,使之成为生命的主宰,而远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要想寻找真正的幸福,则必须对生命做智慧审视,对念头,保持观照,突破我执的假象,找回真正的自己,内心远离迷惑烦恼,也就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的条件,真正的幸福才能降临。

第四、少欲知足的生活,幸福既然是一种满足感,一个人有太多的欲望,就会不容易满足,而且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是一种假象,只是某种需求被缓解后产生的满足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无常的推动下这种特定因素很容易变化并失去,这种幸福并不可靠。需求的东西越多,压力越大,对外在的依赖就越多,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的几率就越大,因此也就更没有安全感,少一份需要就能少一份在乎和影响,否则,若一味满足欲望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

第五,幸福来自心灵,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去除痛苦的源泉是对治内心烦恼,同时还要开发人人生命本具的智慧潜质,并从自利到利他,也就是大乘佛法智慧慈悲的结合,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

总之,要想得到幸福,首先要具备接纳一切顺逆境界的能力,不被境转,其次要认识到带来幸福因素是什么,时时耕耘福田。提高认识,以积极正向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世界,要避免追逐欲望带来的过患,这是破坏幸福的大敌,更重要的是看清心的不同层面,知道应该发展什么,舍弃什么,进而自利利他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幸福。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追寻幸福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