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从六个方面简明阐述了《信仰与人生》:第一、信仰与道德建设,第二、信仰与精神追求,第三、信仰与超然心态,第四、信仰与慈悲大爱,第五、信仰与生死归宿,第六、信仰与找回自我。
在信仰与找回自我中,导师告诉我们,向外追逐最终会迷失自己,而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己,找到人生的归宿,并通过修行成为真正健康的人。
末学在这期第六篇章的学习中,又想念起自己在清凉静美山间的观音庙度过的二年。这二年是末学久不能忘记,最为安逸清淡的日子。导师在这期视频中有讲到,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风雅闲居生活,早睡早起的习惯,就如早期时代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别是在夏风凉爽的夜间,村邻有一搭没一搭的闲余话聊,赏赏月,喝喝茶。记得末学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生活,一边听奶奶在一旁讲着自己的故事,一边在奶奶手扇的凉风中美美进入梦乡。而现今,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城市家家户户都紧闭门户,甚至很多共住一栋楼几十年的左邻右舍都互不认识。农村也没有了儿时的村意,开门入户进门闭户,一家老小不是追剧就是夜不成寐地打游戏、玩快手、泡斗音......除了吃喝拉撒,片刻不歇。没有了前人的纯朴天真,温良敦厚。但人们还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时代进步、社会潮流,认为这就是幸福时代给予的幸福生活,这样的生活待遇不享受白不享受。熟不知,这样活着都是在为自己挖深坑,只待掉入的那一时。
记得去年外出在宾馆住宿时,看到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一则视频,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自己家里沉迷网络游戏,进入极度虚拟状态,深入角色,跳楼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家长将游戏网络公司告上法庭。实际上,因大人小孩沉迷网络不能自拨而毁害的家庭比比皆是。
现今的社会科技发展,物欲横流、物质发达看上去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丰富了生活乐趣,实质上却是把自己给弄丢的重要原因。现在的我们很难跟自己在一起,也很难找到自己了,基本上很难让自己的心能够歇下来,能够静虑片刻,人们已经几乎失去了跟自己在一起的能力。
人工智能,虚拟世界,使我们对外界的依赖日益严重,需求的欲望不断膨胀起来,不知足的心态也随之而来。有了十几万的车子还想着几十万上百万的,有了心仪舒适的商品房,又马上想着高大宽敞的别墅。末学通过这期的学习,对三五年前的自己进行了反省审视,手机到现在也是换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跟潮流摆阔气。总之,经不起电子高性能产品的诱惑,只要有新款出来立马找理由更换。也包括汽车,要不是有了点自制力,可能也是换了几台了。现今认识到自己的恶习,好恶、种种攀比之心,想想就可怕,这些也都是将自己掉失及亏损福报的重要祸首。
尤其是现在的夜猫族群体,生物钟已经完全颠倒,没有了黑夜白天。种种夜宵夜市、KTV歌舞厅及不正当的娱乐圈,是现在年轻化心脑疾病癌症高发的诱因。在铺天盖地的多元文化信息中,人类对自我的迷失越来越深,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的心智也越来越狂妄、越来越不正常。这些都是被科技武装起来的隐患,是社会高度发展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可见危机四伏,防不胜防。
导师说,人其实也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需要如何去建设?健康的人格需要怎么去建设?虽然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对物质世界不断地在研究,但是我们始终不了解自己,在感情、家庭、事业、地位、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种种问题,所以越来越没有幸福能力了。人的问题越来越多,佛法告诉我们根本解决之道,就是从心入手,内心和平才有世界和平;内心安定才有世界的安定。佛法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找回自己,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一个健全的人格。
佛教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信仰者实践者能够清醒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解决人生困惑,自我完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禅修来帮助平息内心的负面情绪和烦恼。要具有积极入世的情怀,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两个世间之中,即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内心世界是通过艺术、文化价值和宗教信仰等表达精神目标的世界,外部世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手段等多方表达物质的世界。无论我们的信仰、文化、价值观等內心世界有什么不同,我们都要面对共同生活的物质世界。
这样的话,就能在正见指导下,造就良好心态,健全的人格,让心回家,最终成就高尚的生命品质,成为佛菩萨那样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