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不迷途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便走上前去,问:“你在干什么呢?”

那僧人回答:“参禅打坐,探寻清静。”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知道遇到了高人,于是起立礼拜,请教道:“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崛多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为什么要探寻清静呢?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心不在,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罢,恍然大悟。

人们常常顾此而失彼,愿意将手段当成是目的本身,从而去坚持,却不知,这份坚持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不但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会迷惑住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就像佛家著名的故事,如何从千尺之井中出来。很多人执着问题的答案而陷入了迷思。禅师见到弟子的模样后,大喊了一声徒弟的法号,那弟子应了一声,禅师说:“哆,出来了。”弟子从此契悟。

这两个故事是一样的,都是执念于问题本身,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有人追求幸福,觉得有钱才会有幸福,于是便开始追求金钱。结果,导致自己用牺牲幸福的方式去获取钱财。这也是将手段当成目的的典型。

我们要了解自己所做的,更是要记住自己所要的。只有牢记目标,在努力的路上不迷失,才能达到终点。若是太过执拗于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手段,那么便是陷入歧途了。

一定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实现自我,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可以忘记从哪里出发,但绝不能忘记自己要去哪里。

找自己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打坐。突然,从远方传来了一对男女的争吵声。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张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那女子跑得太专注了,以至于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却没发现禅师。过了一会儿,从那方向又出来一名居士模样的男子,他速度稍慢,发现了禅师,于是走到释尊禅师面前,气急败坏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男子目光凶狠地说:“那个女人是一个小偷,她偷了我的钱,让我抓到的话,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年轻人,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呢?”

青年男子没有明白禅师的意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呢?”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人们常说,动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话是不错的。那男子一副居士模样,想必也是进行过修行的,自然有一定的情绪控制力。可是仅仅因为被人偷了钱包,便气急败坏,遇到大师也没有一副好模样,不就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吗?

他先是丢了钱包,又因为丢钱包这事而丢了自己的修行,这自然是划不来的。

别人常常会无理地惹恼我们,这时候不要去生气,更不要对谁都是一副气急败坏的恼火模样。那么做的话,不仅受了委屈,反而丢了形象,更是丢了我们的气度。别人犯错,不是我们犯错的理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于我们有益的。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不迷途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