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追求内心安

宋代汾阳有位善昭禅师,深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有大德行。善昭禅师为人极为低调,他曾自我揶揄说:“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

当时许多僧人、官员都仰慕禅师的大德,都想听大师讲述佛法,开启世人。这些人前后请了大师八次,求他出来讲法开释,然而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候,得道僧都喜欢云游四海,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却是一个异类,他很少出行,时人也经常因为这点而批评他,说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

面对那些无理的指责,善昭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那以观风景为目的而去云游的僧人,不是真僧人,他们参拜的不是佛祖,而是花木。真正的得道也不是潇洒,而是心静。”

出家人不慕繁华乃是本分,留恋于繁华乃是歧途。真正的心静是独处净室而不觉得烦躁,不是身处深山,被景色所迷恋。后者的净,是外物带来的,前者的净才是发自内心的。

那些以为出家人必须要到深山老林寻找清净的,是不懂佛的;那些认为只有去深山修炼才能成佛的,是没悟道的。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这份心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人生百年,不过一梦。何必管他繁华还是萧条,又何必在意明天和过去。活好现在,把握当下就可以了。未来是明天的事,过去是昨天的事,而我们身处的是今天。倘若连今天都过不好,又谈什么明天和未来。倘若连今天都过不好,那留恋昨天又有何用!

真正安心之后,自己便是无限风景,此时,我们站在哪儿,哪儿就是旖旎风光。若靠风景才能获得心安,那么便是心还没有安,即使身处美妙的大自然,一样只是短暂的安宁。等到离开后,那大批的烦恼一样会重新占据我们的内心。

心安即是道

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可以成佛。但是,他苦修参禅多年,却没有一点儿进步。

这一天,年轻和尚打听到某深山中有一个破旧的古寺,那里的住持是一个老和尚,修炼圆通,堪称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见面后,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禅师,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您得道之后又做什么呢?”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如此说来,那何谓得道?那道又于你何益?”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的事;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年轻和尚听后,若有所悟。

所谓得道即安心。心安了,便是道,心不安,便没有道。道的真谛不在于万法圆融,而在于禅定心静。足够专注,便是道的前身。

不管做什么,想要做好,都要专心、专注,把所有精力放在当下,自然能够将事情做好。

如果手里做着今天的事,心里想的是昨天的遗憾,或者明天将要遇到的困扰。那么不仅没有一个好心情,连手上的活也做不好。这样,不仅失了情绪,还耽搁了事业。

专注于当下,把今天的事、手头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道。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追求内心安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