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身为太子时聪慧过人,孔武有力,并完成了语言、文学、哲学、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学习,且成绩优异。然而他为了追求人生至理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冲出五欲享乐的牢笼,出家参学,甚而曾赴雪山历六年苦行。
当释迦牟尼发现当时印度所盛行的苦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时,遂下山于菩提树下立下誓愿:若不悟道不起于座。七日后终于悟道成佛。
成佛后,释迦牟尼亦非自图清宁,而是悲悯于生老病死苦海、贪嗔痴三毒和陷于邪知邪见迷雾之中的芸芸众生。他不辞艰辛游化五印,广泛接触、点化社会各阶层人士。
释迦牟尼不仅以言教弟子们,还以身教说法,如他曾服侍生病的比丘,帮眼盲比丘穿针,为弟子裁衣,还曾向小比丘忏摩(意思是说请你容恕我)……
有一次,释迦牟尼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便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师父亲自扫地,也都纷纷效仿,加入其中。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一起来到食堂,坐了下来。佛祖开释说:“其实,扫地至少有五个好处,一是让自己心更清净,二是让他人心更清净,三是方便大家,四是养成劳动的习惯,五是培养良好的品德。”
看不如说,说不如做。但同时,做比说难,说又比看难。人们常会舍弃艰难而取那容易的,因此世上多是袖手的看客和多嘴的饶舌者,少有做事的人。
佛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众弟子,要做就做那做事者,不做看客和饶舌者。多做事不仅可以积累生活经验、获得更多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一个人沉下心来,努力去实现自我。如果终日只是看别人做事,之后在旁边指指点点,只会成为一个嘴上明白,但毫无动手之力的人。这样的人,说得天花乱坠,却无半点用处,总会被这个世界淘汰的。
事事努力尽心,不求万全
古时候,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固定的时间成亲,可到了那一天,他的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这件事让书生很受打击,他很伤心,并从此一病不起。
一位云游的僧人路过书生所在的村庄,听人说了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来到书生的家里,走到他的床前,然后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来,叫书生看。书生接过镜子,发现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有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不一会,一个人从此路过,那人看了尸体一眼,却没有丝毫停留,然后摇摇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路过一人,看到这种景象就将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盖在了女尸的身上,然后也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远处又来了一个人,那人看到女尸后,走过去打量了一下,然后转身回去,不一会拿着一把锹过来,挖了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的时候,镜中的画面进行了切换。这时,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在洞房花烛夜,被她的丈夫掀起了盖头,二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书生看到这里不明就里,就问僧人这一切是什么意思。
僧人接过镜子,解释说:“那海滩上的情境是你们前生的经历。那具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而第二个路过的人则是你的前世。在前世中,你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就是为了还你送衣服的情分。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在前世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完僧人的话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地好了,自己也有信心去找下一段属于自己的姻缘。
有些是我们所爱的,却是我们所不能得到的。面对这类人或事物,不要太过执念,那是缘分没到。如果因为我们所喜爱却没能得到,便陷入烦恼,从而无法自拔,那便是自己折磨自己了。得知无法得到那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受到了一次伤害,之后,我们又不停地回想起那场景,不断地进行自我伤害。
凡事皆有一个缘法,想要争取什么,尽到最大的努力就好了,不要想着一定得得到,那样是不现实的。要学会享受过程,淡化结果。只要过程中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便是成功了。如果一定要盯着结果不放,不仅无法体验过程中的美好,还会经常失望。
所谓尽人事,安天命。要事事皆努力,不要求事事皆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