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星云大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聪明,有智能,但是,聪明智能不是你想要就有,想要就能得到的。什么是聪明呢?

长乐先生:民间说:耳聪目明,是为聪明。按照惯常的理解,聪明就是智力过人,心思敏锐。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相对于聪明应该是更高级的。《说文解字》里说:“聪,察也。”聪明给我们带来的是明察判断的能力。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明察判断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所以,聪明十分重要。

一家公司招考公关人员,应征者有500多人,考题中有一则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过河拆桥?成绩排在前10名的应征者,多半是抨击过河拆桥的人忘恩负义,虽然文情并茂,但引不起老板的注意。有一位应征者的答案是:如果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我们就得过河拆桥,防止敌人跟上来。老板对其的评语是:头脑灵活,准以录用。

后来,老板又从落选的人中发现另一位应征者的答案是:过河拆桥的原因是前面还有河,需要利用仅有的材料继续造桥。老板欢喜地表示:这才是最有创意的答案,这人可以去创意部。

有句话说,鱼在水里吐泡,打破水面平静。真正的人才也是如此。这两位应征者都是聪明人,他们的聪明在于准确认识到出题人的意图,进而做出建设性的回答,而不是空发议论,人云亦云。

星云大师:聪明人绝不固守陈规,绝不固执己见。我执太重的人,不容易进步,因为不能接受、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就会自我设限,哪怕智商再高,也会渐渐失去聪明智能。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呀!”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说,“随时。”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撒完种子,马上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喊:“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道:“随喜。”

长乐先生:这就是不固执于小我、不限制于“我要如何”而懂得随境而动的聪明人。聪明人不会故意表现自我的聪明,爱表现的往往是“小聪明”;聪明人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成败,因为他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星云大师:当然,聪明人也不能人云亦云,应该多问问:人是怎样的?事是怎样的?理是怎样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胡适之先生曾提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在提出疑情后,我们要多读资料,把自己融入真理的法海里,使自己进入到知识、常识的世界里,从听闻、思想、修证中求智能,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长乐先生:古人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我觉得,会质疑的人应该是有创造性的人,因为质疑使人们用另一种方式看待问题,这可以使人们走出难以摆脱的消沉。在公司里,有些员工看上去很“讨厌”,他们总是在质疑,看上去有点“挑战权威”。作为领导者,我觉得他们是一种聪明的存在,质疑可以激发大家脱离既有意识形态的束缚,接受掌握知识的局限,从而获得更灵活而广阔的思路。

星云大师:“提疑情,探究竟”是提升智慧最重要的法门。禅宗讲开悟,在开悟之前,要参话头,要提起疑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为什么我要悟道?世界为什么存在?佛祖为什么降生人间?不断地探究“为什么”能促使我们凡事多想。吃饭的时候想:为什么要吃饭?睡觉的时候自问:为什么要睡觉?每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能触发自己的思想。能多多提起疑情,多多思考,自然能得聪明智能。

长乐先生: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这“五随”正是琐碎生活中的大禅悟。参禅听上去深奥,其实就是藏在琐碎生活中的大真理,就在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中。

星云大师: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有所领悟。从前,父子两人都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了那个地方,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的衣橱里,随后大喊捉贼,自个儿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家的主人,逃了出来。他见到父亲后,一直不停地抱怨。父亲告诉他说:“这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是要靠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上忙的。”

这则故事,虽然说的是不道德的事情,但父亲教孩子的方法可以拿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可说是禅门中教学的基本宗旨。

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长乐先生:“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我在培养凤凰卫视的人才时,也常常用大师讲的故事中这一招,逼着员工自己去找生路。凤凰卫视在东京的记者站只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李淼,她租住在东京一个45平米的公寓里,除了采访设备,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我们把小姑娘自己丢在那里,没给她什么资源,只给了一个“支局长”(记者站站长)的名号,实际上她只能自己领导自己。我们把她逼到了不得不调动全部能力的境地。李淼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一样的:带着摄像机和麦克风,披星戴月地在外采访,发大量的新闻,和总部联机,还要想尽办法,让日本社会和政界认知并接受凤凰卫视。

已有120年“悠久历史”的日本记者俱乐部制度,是日本新闻界“闭关保守”的代名词。只有特定的媒体和记者,才被允许参加首相官邸及各省厅举办的记者会。为了加入俱乐部,李淼利用多年留学积累的人脉到处游说。那一年她鞠的躬是一生中最多的。终于,在投票表决时,首相官邸和外务省俱乐部所有成员全部投了赞成票。随着凤凰卫视在日本知名度的提高,李淼也成了中国和日本的名记者。我猜,李淼在一个人的坚守中一定收获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领悟了很多一般人参透不了的禅。

《老子》中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为什么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非要去走小路呢?因为大道难修。放弃难做的事而偷懒,是人之常情。但是,但凡干出一番事业的人,莫不是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事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不向如来行处行”—这才是真聪明,大智慧。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