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人性的弱点如魔法

星云大师: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很多人虽然知识丰富,但正解不正,导致知识生了病。知识生病,就成为“痴”,因为痴,所以不能认识真相。世间的林林总总,在一个悟道者看来,其实是颠倒的世界、愚痴的社会、邪见的人生,处处都是自我恼害!

长乐先生:知人难,知事难,知理更难。大师说现代人因为知识而生病,真是形象!知道得多、懂得多,不代表能驾驭这些知识,真正明白这些知识,于是便生了“痴”病!人们痴迷于获取新知识,但往往忘记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很容易走到人云亦云的歧途上去。

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即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多少人每天忙于指责他人不如法,却忘了关心一下自己的起心。人如果不能认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即便有再多的知识,也往往庸碌一生、一事无成。我最心痛的是,农村有些读过几年书的小孩,自己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动,他们却以读书为借口躲在大树下乘凉,这些书真是白读了。

星云大师:黄秀美是一个美丽、柔和、洋溢着欢笑的女孩,即使是在佛光山读佛学院时,仍然带着一点红尘的梦想。有一次,有人随口问她:“秀美啊,想不想出家?”那孩子稚情、认真地说:“我还没穿过玻璃丝袜呢!”后来,有机会到美国,我托人买了几双玻璃丝袜。海关人员检查我的皮箱时,露出不解的异样眼神,仿佛在问我:出家人买玻璃丝袜虽然不犯法,但买来做什么?我心里想:为了满足一个学生穿玻璃丝袜的梦想,为了对一个徒众发稀有的出离心表示鼓励,先生你哪里会晓得出家人也有天下父母心啊!

长乐先生:大师这一招特别妙。人生中之所以有许多“痴”,其实就是因为不曾拥有,才会那么迷恋,真的拥有了,就觉得没什么了。比如抽烟,我朋友的小孩刚学会抽烟,他爸爸非但不禁止,还一起点着20支烟给他抽,小孩子呛得把胃里的东西全吐出来了,当即就说他再也不抽烟了。所以,有时候,对待“痴”病,要出奇招、下猛药。

星云大师:禅宗的修行不讲常理,不讲知识,因此它不受知识的阻碍,也更视惯例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控,成为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挑战迷妄的分别意识,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着。扫除“有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含义。

长乐先生:大师刚才所讲,并不是让我们不读书,不学习知识,他讲的是更深层面的学习,就是先找到自己,然后更通透、更通达地认识世界、探索真相,不学死知识,不为了有知识而有知识,不为了有知识而迷失本我。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不可能学会他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认为知道,其实不求甚解;二是道理明白,却不去实行。反观我们现在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时候,我们读了一本书,能够人云亦云,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真理,很有知识了,其实离真理还远着呢!

星云大师:有一次,慧能大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念经。慧能倾身细听,感觉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个人摇摇头。慧能就对那个人刚才朗诵的部分做了详细的解释:

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

当生命的火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

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尸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那个人又惊异地追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具体解释。慧能大笑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感到更加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

慧能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有缰绳,那是给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到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长乐先生:有的人自己觉得读了很多的书,都成了博士,于是便处处以为自己最大、最正确,事事都要充当一下专家,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定位阻碍了他继续获得真理的脚步。此时,书变成了他突破自我的障碍。书,是钥匙,是启迪,但绝对不是真理本身。我常常能在田间地头听到老农讲出最震撼人心的简单真理,也常常看到高等学府中侃侃而谈的学者专家被所谓的博学封闭了进步的窗口。

星云大师: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你偏偏要指一个名字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掺杂其中的。在佛门中,被人们赞作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禅师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他因而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的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长乐先生:大师说古,我来论今。2009年的金融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次对基本价值的信任危机。每次危机之后,人们都觉得自己恍然大悟了,不会重蹈覆辙了。但是,很快,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总在重复自己,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人们会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所处的社会,有许多基本原则,比如坚守诚信,比如善待良知,比如力戒贪婪,比如防范风险,比如量入为出,比如“市场”,比如“社会”……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千百次的实践、千万次的教训中得来的。我们自认为这些原则像“1+1=2”一样简单,随便就能做到,但事实恰恰相反,人们会像中了魔法一样,一遍遍地违反这些原则,一次次碰得遍体鳞伤。

因为我们自以为懂得很多,自以为人类的知识越来越多,能够战胜或突破这些基本原则。是贪欲将我们引向灭亡,一个时代的赢家可能是另一个时代的输家。一些自认为懂得了市场、懂得了生意经的人,被人性的弱点打倒了。我想,这就是我们讲忘记知识、回归禅心的意义。

星云大师:一个弟子非常愚钝,有一次,因为不会诵经,他被师兄责骂了一顿,躲在墙边哭泣。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哭。“我太笨了,不会诵经。”“你做什么工作?”“扫地。”佛陀见他老实木讷,就用特殊的方法教育他说:“你既然会扫地,从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号,也不要诵经文,就念扫帚、扫帚……”

这个弟子从此就念“扫帚、扫帚”,久而久之,他心里也想到一些问题:“外面的尘埃,可以用扫帚去扫;心上的烦恼无明,应该用什么来扫呢?”

因为他想到心里的烦恼要去除,所以他心里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来。对愚笨的人,就用念“扫帚”这种方法教他,这不就是佛陀的“因材施教”吗?

有时候,一个坏毛病,如果以毒攻毒来治疗,那个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个能干的医生,用砒霜等毒药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个圣者或正人君子,无论什么样的法,甚至风花雪月,都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算是圣贤的启示,也可能被扭曲,造成错谬。

长乐先生:这正是“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细细品味,都是获得智慧的钥匙。书,是我们获得真理的钥匙和途径,但绝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炫耀的资本。这天地就是一本大书,这广阔的人间就是获得真理的道场,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万事万物中领悟真理,并能不断否定自我、放下所知,这就是真理的获得之路—不断蜕变,从不知到知道,从知道又到不知,然后再到知道。忘记你所知道的,因为追求真理的道路永远没有止境!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人性的弱点如魔法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