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先生:央视有段时间搞了个街头采访,问来来往往的路人:“你幸福吗?”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问人们是不是幸福,其实已经说明我们的幸福指数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幸福”“不安全”已经成为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自动降临?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走得不够快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快?当我们在物质幸福的道路上狂奔的时候,我们手里是不是拿着一张错误的幸福地图,跑得越快就错得越离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趟追求幸福的探索之旅,大师觉得什么样的路才是幸福的正途?
星云大师:总裁刚才讲,我们手里是不是拿着一张错误的幸福地图,幸福到底在哪里?我想,所有把“焦虑”“抑郁”“不安全”等作为口头禅的朋友,你们的幸福地图拿倒了。幸福不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路上,幸福在我们心里。与人为善,诸事往好处想,心有满足,这就是幸福。心好,身体就跟着好;心不好,身体就不好,就不会有幸福感。
长乐先生:无独有偶。2009年,英国举行了一次“谁是最幸福的人”的征文比赛,收到全世界100多万篇来稿。最后,评委选出了四个“最幸福”的人:成功完成一例手术的外科医生、在沙滩上堆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与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
以世间的眼光看,这四个人都非常幸福。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就不一定了。儿童在沙滩上玩耍时,沙滩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没,他的幸福还在吗?给宝宝洗澡的母亲,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孝顺,她难道不痛苦吗?医生这次的手术非常成功,下次万一失败了呢?跟心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后,生活会事事尽如人意吗?
星云大师:明朝金碧峰禅师淡泊一切身外之物,唯对皇帝所赐的钵特别珍藏。阎罗王发现禅师阳寿已尽,就派小鬼前往。小鬼看到禅师肉身,因禅师心识已入定,无法勾魂,就在禅师珍藏的钵上敲了三下。禅师果然心念一动,出定了。可见,就算是得道的禅师,如果被物质所牵累,也是会心神动摇的。心神一动,自然就被敌人抓住了弱点。
怎样才能看得破?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为你净身,甚至大小便溺,我都毫无怨尤地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就背着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反求于我。其实,你要追寻的道不在其他地方,就在自己心中啊!”
长乐先生:大师刚刚讲的三个字最关键—看得破。佛教中讲,万法是无常的,如果认为有钱就会幸福,或者结婚就会幸福,那么你也应该想想:自己梦寐以求的这一切,假如失去了该怎么办?这时候还有幸福可言吗?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原来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人生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幸福是一个谜,你让1000个人来回答,就会有1000种答案。因此,幸福只能体会,不能定义,它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感受。所以,向外不停地追求,怎么可能找到幸福呢?
星云大师:幸福的第一个秘诀就是不比较、不计较。有一首通俗的诗说得很好: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如果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那我们就离幸福不远了。要获得幸福,先要学习吃亏,培养忍辱的精神。
长乐先生:有个成语叫“唾面自干”,真是吃亏修为的最高境界了。我有个修行的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很开心,常常和我说“悟了”“悟了”,见面聊天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度”我。再后来见面,这劲头没有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自己觉得自己悟了,但这一刻悟了,下一刻又跌入新的谜团中。这一刻的“悟”可能就是下一刻的“执”。庄子讲,人生当如不系之舟,真真不容易做到。所以,佛法说,我们要不断精进。
星云大师:佛法能提升人生的幸福。但是,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佛教总是教人吃亏、忍辱、奉献、牺牲。实际上,吃亏就是占便宜,在忍让中有奥妙的道理。胡适之曾说过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你种下恭敬、忍耐、服务他人的种子,自然能收到受人爱戴、敬重的果实。
长乐先生:幸福就是一种心态。现在,许多人在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下,自己的心随外境而转,认为买房子多么开心,穿名牌多么快乐,结果离幸福越来越远。有智慧的人应该反思:在那些琐碎的事物中,怎么可能蕴含着最难得的幸福?我曾看过恩格斯的一句话,他说:“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园里读书,嘴里衔着烟斗,阳光温暖了我的背脊,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幸福?
星云大师: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四川访问,他和陪同人员坐着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当时是炎热的夏天,轿夫们累得满头大汗,罗素暗自心想:这些轿夫一定特别痛恨坐轿的人,大热天的,还要抬着他们上山。或许他们在想,为什么我是抬轿子的人,而不是坐轿子的人?
一路上,罗素都在琢磨这个问题。到了半山腰,罗素让轿夫停下来休息。他下了竹轿,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表情。出乎意料的是,轿夫们有说有笑,对闷热的天气和坐轿的人没有丝毫埋怨,反而兴高采烈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好奇地问他一些国外的事情。从表面上看,在酷热的夏季抬着客人爬山,这应该是苦不堪言的事,但轿夫们照样怡然自乐。可见,幸福确实无关乎外境。
后来,在《中国人的性格》一文里,罗素引述了这个故事,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目光看待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
长乐先生:幸福其实很简单,简单到有时我们会看不到。一般人总以为自己是好人,别人是坏人,自己怀才不遇,天下的人都辜负了自己;自己做的事都是对的,别人则一无是处;快乐自己享受,痛苦别人承担;只要自己富足就行,别人贫穷,无隔宿之粮、无立锥之地也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抱持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那么,我们生存的社会将充满纷争、烦恼,毫无幸福可言。不计较,不比较,看我有,不看我没有,不失为最简单的幸福诀窍。
星云大师:追求幸福,其实追求的是自己心灵的安定和满足。贪心的人,永远得不到这种安定和满足。我们想增进幸福,就要常常抱着“对不起,我错了”的心态,把自己当作坏人,从让步吃亏中扩大自己的心量。我们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个世界,大家拼命往前挤,不知道身后还有更宽广的半个世界。我们应该学习不比较、不计较,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我们人生的幸福。
长乐先生:布袋和尚写过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田是退着插,退步就是前进。为人,有时就像这插秧,虽然是在退,但在退中前进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金刚经》中讲:“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也是教导我们在世态、别离、爱憎、名利甚至战争前不妨退步,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