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修学以前,财富和权利都是我追逐的对象,只要有利可图,无论是财富获取还是岗位竞争,我都会牢牢抓住机会。
可是,在这种追逐的背后,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大家谋福祉,更多的却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正是因为发心不正确,我不但没有获取人生的幸福,反而还遭受了生活逼迫的苦。
才华有限,想要的却很多。为了增加职场的竞争力,我一方面大谈特谈“996的人生”和“人生就是要折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和辛苦的加班生活。
再次学习同喜班第四课至《人生的幸福》时,我才发现“不幸福的人生”其实是我自己的选择。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地张扬欲望,使贪婪在“我”的滋养下得以快速生长。我不但没有得到朝思暮想的幸福,反而让自己的前半生沦为“赚钱工具”的前半生。
看着“幸福是良好的心态”这句话,我也想到了自己在加入修学以后的改变。例如以前参加项目共创时,我总是极力隐藏实力,生怕自己的技能成为别人的嫁衣。可成果出来时,我却又想着不劳而获,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入修学以后,我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发心,一边主动承担大家都不想承担的工作,一边积极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技能为团队解决问题。
当“追逐自利”调整为“利益他人”以后,可能是因为领导看见了我的承担,以前常常失之交臂的机会,又会重新光顾我。我不但很自然地拥有了良好的心态,而且还成为了新项目的小组长。我发现想要幸福的人生特别简单,其实就是要“看淡得失、简单生活”。
书上说,“一切现象都是条件的假合”、“空就是要破除我执”、“打破我执就可以使有限回归无限”。了解了这个原理以后,不但面对得失我不再纠结,而且我还会善意地将权利和职位过渡给新晋的团队成员。正是因为这个“看淡得失”,也让我收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快的项目进展。
“对感情特别执著的人,失恋就是伤害他的利刃。对事业特别执著的人,事业失败就是摧毁他的灭顶之灾”,“人最大的特点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打破我执,生命就会回归到原初的自在”。
现在,我早没有刻意追求财富和权利了,可财富和权利反而离我越来越近。经过思考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放下了“我执”,广结了善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体会到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令以前“不够幸运”的人生转化为了“幸福的人生”。
“我们的心本和太虚一样,但现在却局限于我执构建的狭隘境界。”正是执著权利和财富,让我人生的前半段,不知制造了多少轮回痛苦。又因为放下了对“我”的执著,又让人生的后半段,开始体会到真真切切的简单与幸福。
其实,书中“空”的智慧就是获取人生幸福的“金钥匙”。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觉醒,我一定要真诚、认真、老实地思惟和透视这个世界的真相。一方面从现象上看到因缘因果的宛然存在,另一方面我也要看清在缘起的现象中没有独立、不变的事物。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运用佛法的智慧,不仅要将自己从“生活逼迫的苦”中解脱出来,还要利用这种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观念,一边指导以后的人生,一边让自己在“觉醒”的路上找到生命的无尽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