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去”,只是看起来很美
“我最近太颓废了。”
“嗯……你需要跳出舒适区。”
不知何时起,舒适区,成了某些人的意志力劲敌,成了悬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跳出去”,成了一句逆袭口号,成了摆脱现状的不二法宝。
可试想一下,一个习惯独处的宅男,人前发怵,人后自在,若要他钻营社交,强颜欢笑,显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违心事。
一枚热衷美食的吃货,吃饱喝足是乐事。若成天要她少吃多动练臀腰,所换来的,怕只是从节食到暴食的一场噩梦。
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看似突破、实则失控。显然,想要“跳出舒适区”,是有前提的,它没那么万能。
我身边就有朋友,听过两三个逆袭案例,喝过七八碗励志鸡汤,成天叨念着:“我要像彭小六说的,对自己狠一点。去干点大事,做培训、当作家、出书立传。”
是,选择自由职业挺好。起码不必忍受后背Boss一双眼睛的扫射,也不必为了早到,六七点爬起来赶公交。可越是自由,反而越要求强大的自律和掌控力。
真实的剧情,往往是那些年轻人,嘴上说挑战自我,躯壳却在家中化作网瘾少女、抠脚大汉。以我浅薄的经验,就着一句片面逻辑的假口号,依葫芦画瓢还不自知,是件非常荒谬的事。
行,你想做自由职业。可抛却眼前幻象,你又能否忍受,连续两三天熬夜赶稿被拒、连续几个月无活可接、坐在家中社交变窄、心理失调的日子?
行,你想考公或考研。可忽略父母的催促、师长的奉劝、朋友的刺激,你能否一直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意愿,欺骗自己?
圈内的你我总把圈外的世界想得太美。
-2- “跳出去”,不如扩大舒适区
每个人的掌控感、价值感和压力诉求,皆有不同。彼之蜜糖,也许是己之砒霜。
有的人,适合待在舒适区,不慌不忙,方能如鱼得水,有所长、得其乐。若是成天让他跳到荒原,没准焦虑、惶恐、压抑齐齐病发,能力暴跌二三成。
就像令狐冲。旁人惊羡他剑术无敌、圣姑青睐,但他不愿啊。若能随心,他宁可寂寂无闻,当个华山派大弟子,伴着小师妹在瀑布前舞剑一生。
而有的人,擅长冒险和挑战。只有试错了,受挫了,碰壁了,才会知缓急知利害,心态也会越发柔韧。糟糕的是,对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跳出舒适区”更像变相拖延的幌子。
因为当前状态不佳,所以告诫自己,明天我要拼命,我要改变,我要快速逆袭。却生生地忽略了两个必备前提:一是它得发自本心,是兴趣所向,是慎重抉择,并非他人或环境,半推半就;二是它能给你满足感和持久的意义,并非短暂的一瞬,或是虚无的快感。
很多时候,言语建构了行为。当你一口一个“跳出”,身体就像历经一场暴力式革命。光顾着狂飙突进了,哪有心情享受些许的自在、沉潜的点滴?
当你成天寄望于“跳出”的一瞬间,又怎记得,专注和深掘,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途?
想起去年考教资,我曾在有关焦虑症一章,读到“满灌疗法”。当时觉得挺讶异,难道对于有洁癖的人,非在他手上涂满墨汁、油、酱料,禁止他洗手才能减轻症状?
这有点儿反人性。兴趣还没达到热爱,行动还没跟上思考,就算强行助攻,也不过用力过猛罢了。
要知,真正的舒适区,并非封闭的、静止的、束缚的圈子。相反,它有横的延伸,也有竖的纵深。
你的醉生梦死、不思进取,怪不得安逸。是你的懒、你的烦、你的惰性,在日夜麻痹自己。
同理,逼自己太狠,容易弄巧成拙。一旦堕入恐慌区,再强大的意志、再果决的选择,怕也难敌“鸡血三天,颓废一周半”的懈怠。
私以为,没有哪件心间事,是该放在舒适区外的。你置它于严峻处,便暗示着它难而费力,便会越发眷恋圈里的容易。
若有空纠结跳或不跳,不如心里明了要或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