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人生佛教是心灵的回归

学习《教界篇》导师深入浅出对法意的讲解,让末学明白了作为一个佛弟子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在法义中导师讲到,社会大众接受佛法最大的障碍是无知和误解,这和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教界弘法利度的不足。

佛教虽然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已经无法从正面去了解佛教真正的内涵。

佛教尤其在经历十年浩劫,受到严重影响。文革前的出家师父饱受着社会各种的压力。无法将正确的佛教义理传递出去。所以人们对佛教没有得到真确认识。人们往往来寺院烧香拜佛,只是为了祈求平安。寺院信佛者老年居多,又以为佛教只是闲来无事的精神寄托。真是这样的,在末学没有出家前也是像多数的人一样,每每遇到什么解不开的事,也会去寺院烧烧香,拜拜佛,祈求佛菩萨加倍,什么事情都能一切如愿 。还有在末学的家乡,更是存在着大量的对佛教一些错误认识,把寺院看成是专门为故去人,做祭祀的地方,人走了之后稍微有点信仰的人会去寺院为亡者,做一个超度,以为这是对亡者最有利益的事。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认为寺院经常做这些佛事,阴气比较重,小孩一定不能去寺院,去了寺院会带回来一些无形的东西,对身体不好,等等种种的误解。

又把出家人看做是,走投无路的选择。或者是盾隐深山,消极厌世,自私的。就拿末学自己来说吧,从小母亲去世的早,爸爸一个人把我们姊妹五个 拉扯大,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可是我和大姐姐选择了出家,当初遭到村民指指点点,说我们姐妹俩太不孝顺了,爸爸一个人把我们养大,反而长大后又跑去出家,只图自己清闲自在,当时成了村里所有人的说话题,面对社会大众对寺院及出家人的种种误解,让末学感到深深的惭愧,身为一个出家人,不知如何来让大家对佛教升起正确的认识,只能默默的听着村里的人说三道四。

导师在普雨老法师,圆拙老法师及妙湛老法师的引导下,导师如饥似渴学习,以“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精神。将佛法深入浅出的,传播到世界各地,以通俗易懂,修学有次第方式方法创办三级菩提书院,接引着僧俗二众,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佛教的错误认识。

导师在本期法义中提倡人生佛教的理念,人生佛教正是对当今社会有识之士,对佛教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人生佛教即重视来世,更重视现世,在民国年间是由太虚大师首先提出的,人生佛教的理念。佛教的立足点是人,人本的。佛陀是以人的身份修行成佛,他的出世虽要普度一切众生,但重点还在于人。所以说人是六道才是六道的枢纽。

佛教有三世说。佛陀设教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获得现世乐,来世乐,涅槃究竟乐。无穷的过去是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是以现在为开端,所以原始佛教更重视当下生命的改变,不论是生活还是修行,都建立在珍惜人身把握当下的前提,这正是佛教所说的如是因感如是果。我们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就应该认真对待现有的人生,现有的每一天。

佛法提倡的现世乐,正是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幸福。这种幸福方式包括自她双方,也包括现在和未来。只有令自他和乐,并对现有和未来都有利益,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种善因得善果”。佛教所说的现世乐应以来世乐为参照,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是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现实的当下法喜充满,同时给未来以光明前景。至于佛教所说的出世乐,是依戒定慧成就的,由持戒修定,而能开智慧,断烦恼,正真理。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安乐。

人生佛教虽定位与现实人生,但和常人的理解还是有出入的。入世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太虚大师有首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偈包含了三层内容。首先,人生佛教以解决现实人生问题为依归;其次,说明了做人与成佛的关系,我们应该以佛陀为榜样,断除贪嗔痴,完善生命品质;第三佛是由人修成的,所以人身佛教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修行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人生佛教的整个内涵非常丰富。

人生佛教不等同于人乘佛教,不能仅仅停留于现实人生,还要进一步发出离心。只有具备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走上真正的解脱道路。依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建立唯识正见,依缘起性空建立的中观正见,通过戒定慧,闻思修,信解行证等修学理路,让我们从中获得解脱,走出迷惑,走向觉醒。

我们不仅仅自己从佛法中受益,更要让更多的众生获得佛法的利益,那我们就要将佛法这展智慧之灯,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利用现代的高科技,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接引有缘的众生,让所有的众生都能走出迷惑,走向觉醒!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人生佛教是心灵的回归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