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学习了一个法门之后,就专门修习这一个特定的法门,或者专门深入研究某一部经典,这样就叫做“一门深入”。从字面上来看,好像也说得过去,但这只是“一门深入”的浅显解释而已。对修行人来说,“一门深入”是要从自己身心的“门头”深入用功,《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圆通章 》就是观世音菩萨指导我们如何从“耳根门头”下手用功,达成圆通的修行方法。
“一门深入”的甚深义,是指经由我们自己的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六尘门头(色声香味触法)、六识门头(眼识、耳识、鼻舌身意识)乃至于四大五蕴等这些“门”来下手,深入修行。换句话说,修行是不离开我们自己的身心,而且,唯有透过自己的身心来修行,才能见到自己清净的本体,这样才叫做“一门深入”。
实际上,无论学习任何法门,都是利用我们的根尘识“门”来用功。当我们将根尘识化作不同的“门”来用功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契入,之后才能达到门门相通、法法相应。否则,我们就会在许许多多的经典教理中打转,经常被搞得糊里糊涂。
例如,唯识的观点在于一切诸法皆从心起,山河大地种种一切都是心所变现的,但如果以缘起空或般若空的空观来看,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究竟实相是空寂,因毕竟空故能生万法。那山河大地怎么会是由心所变现的呢?又譬如,地藏经要求修行者从五戒十善下手,甚至于起心动念造作恶行恶念,就得受种种不同的果报,但大乘经典又常常告诉大家业性本空,那么,这些业如何能空呢?又该如何去解释地藏经的论点呢?
如果没有用实际的修证来体验经教义理的内涵和甚深义,你就很容易陷在经典之间打转,不知所云,更不知道该如何相应。可是,如果你真能做到一门(身心门)深入,此时门门(法门)就能够相通,你会发现所有的经典所讲的,是共通的!
“共通”是什么意思?要“通”到哪里去?比方这个禅堂,我们规定男众从东单(右手边)的这个门进来,女众从西单(左手边)的门进来,这两个门是不是不一样?的确不一样,但是,不管你从哪个门走进来,只要你进了禅堂,是不是都一样能在这个禅堂里坐下来打坐?这就是共通!也就是说,入口虽然不同,但都是通往同一个禅堂。
不过,你必须要到入了门之后,才能了解,不论从哪个门进来,都是进到同一个禅堂里。在入门之前,每一个门,都有其各自的路径安排,有其各自的善巧,而这些入门的路径和善巧是绝对不一样的。你如果从东单进来,就要走通往东单门口的路径,如果要从西单进来,就要走另一边的走道。如果你往东边走一点儿,想想不大对,又再往西单的方向去,这样来来回回,像走迷宫一样,那么,你永远就只是在门外徘徊,你就永远不知道,原来东单和西单的门都是通到同一个禅堂,没有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学法修行,一定要做到一门(法门)深入,这样,才有机会抵达门口,走进门里。以我们之前介绍的大势至圆通法门为例,念佛,就是要念到如母忆子般的同于形影、不相离异,甚至经过多生累劫也不相违远。到达这样深入的地步时,念佛的法和我们能修法的心是完全契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叫做二人相忆、如母忆子。
我们在经典里,常常可以看到借着比喻来表达一些难以形容的道理,但是各位不要只看到比喻,而没有认知在比喻背后的修行方式。例如,看到“母子相忆”这段经文时,有些人可能就误认为,就是要常常爱他、喜欢他、想他,像母亲思念儿子或儿子想念母亲一样,或误认为真的要很想念儿子,心里也放不下他,所以一面念佛时就一面想念儿子,甚至想老公或孙子等亲人,因为如母忆子嘛!所以一面念佛就一面想,那可不对了!
不论母亲思念儿子或儿子想念母亲,都是来自于我们众生的情爱。如果我们以情爱心来修行,在认知的基础上就已经偏离了我们的清净心,如此修行,就会愈修感情愈重、偏执愈大。“如母忆子”只是在形容修行用功的心,要有如母忆子般地“深切”,这样,当“心”和“法”合而为一时,才能真正相应。这才是比喻的真正意思,千万不要自己节外生枝,胡思乱想,那就错了。
系念与忆念,是念佛法门的首要重点,后来演变成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理论是来自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主张在念佛的声音进入耳朵时,利用耳根的闻思修,进入我们真正的清净本心。
在《观音菩萨圆通章 》里,对这个法门有很详细的叙述。我不知道各位在念佛时是否真正利用念佛的声音,作为摄心的工具与方法,并且去体会整个身心的变化过程?如果各位细细地去体会这个变化过程,再回头看《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就会容易许多,因为这章 经文的文字很古奥,而且都是在形容心性转变的实际内涵,很难读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