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以“妄心”参“真心”,永远参不透!

等到后来自己用功、进入禅定境界时,才知道原来以前当做名相背诵的初禅天、二禅天、少光天、遍净天等,真的是那么奇妙!而且我告诉各位,那种奇妙是你根本无须思索就能直接感受的,甚至经典的描写其实也并不是非常详细。只有当你自己处于其中,才会看到那一层一层的境界,是重重无尽、光光无尽,例如一片光里含射了种种光,种种光里又有种种妙相,马上就能感受到华严境界里的事事无碍!

以前我读到这些内容时,我真的不能接受,所以很赞成胡适的说法:“那都是印度人臆想出来的内容!”不然怎么可能一个东西有那么多变化,要形容还形容不完!可是当自己禅修后、境界真的现前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定中的境界啊!”此外,原本以为佛能发出光芒是他所显现的妙用神通。不可思议,但我在那一刻,也才知道那些妙相妙功能原来我们自己也都具足啊!

于是乎,就真的能从自己的修行里感受到佛所具足的一切德能妙用。我们真的也都具足,只是我们无法像佛一样恒常不变地保持,并且能够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显现出来,而只是在禅定中才能见到那样的境界,出了定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如果只有定而没有智慧,当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吹,又会跟着东倒西歪,即便让你打坐坐到出现了那些境界,但出定后,如果对诸法仍旧不明白,那就非常可惜!

禅宗的用功修行,并不是教大家不要在禅定上修持,而是要向上一着,直接反闻自己的清净本性。例如六祖惠能教导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读起来很简短,讲起来很容易,真的要了解和体验这句的意涵,其实只要去参“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了,但是在参“本来面目”之前,得具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呢?你的心,要先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

各位想想,你的心是不是常常都跟随着境界跑呢?即便没有外境的考验,你内在的法尘也是落在种种的相上,哪有可能不思善、不思恶呢?所以,真要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实际上已经是到达一种身心统一的大定境,处于没有杂念的一心。这个时候,再去反思自己清净的本体,去问:“什么是本来面目?”、“诸法的实相是什么?”才是真正开始参禅。尚未到达一心的境地时,我们的心都是妄心,以妄心来参真心,永远参不透!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其实,念佛只是一个方便的法门,就是要大家借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正念分明,在这种状况下,去反闻自己的自性,自然会心花顿开。而如果只是停留在一心或定境的状况,那只是身心转变的受用或山河境界的圆满,都还是处于一种意识或身心的体验而已。

今天,我能够向各位做这些说明,不是光听别人讲一讲,或是把经典拿来看一看,就可以琅琅上口,这绝对是要经过自己身心的体验和印证。你一定要修到那样的地步时,你才会知道原来这就是定中的现象,定中会生起这种种的一切。而只要不执著,这些现象都算是功德,一执著就落入魔境,因为你已经落在相上,就无法与自己清净的本体“缘起空”相应。如果你能了解缘起空的道理,你马上就会知道这些境界是不究竟的,只是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本来就有种种如幻假的次第,所以身心就会有一些次第的转变。

当你能舍一分烦恼(执相),必然会证得一分菩提智慧,也会多具足一分的能力。只是当你多具足这一分的能力时,你仍然不离缘起空慧,所以就不会执著在这样的能力或成就,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妙智”。

其实,如果你能一门深入,修到见自本心、识自本性,其他的法门也就不必多说了,因为法法相通,你只要看一看其他法门的介绍,马上就能相应,知道重点在哪里、该如何下手用功。否则,经典那么多,你怎么能看得完?各家的解释又那么杂,你怎么看得懂啊?

当你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后,再来看祖师的公案或经教义理的解释,就能体会其妙用之处和其中的善巧作略。但如果你自己没有真正亲证本体,你就会被那些文字带着跑,也就不知道经典文字真正表达的重点何在。换句话说,如果大家能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学会,其实《观世音菩萨圆通章 》也就不必学了。只是,一个法门未必能适合每一个人,所以我现在就向各位说明观音菩萨的圆通法门,提供各位不同的修行方法。

我们直接看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当大势至菩萨讲完自己修行圆通的方法后,同样地,观世音菩萨也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并且开始说起自己的圆通修法。

我们先来厘清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为什么我们都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呢?是因为名称太长了,所以我们把它简略来念吗?不是的。在中国古代,如果你的名字和皇帝的圣号“撞”字,就得改名,或者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加一边或少一边,再不然就是改成意义相通的字,这称为“避讳”。以前做子女的人,不敢直称父母的名号,做臣子的人,不敢直称皇帝的名讳,也叫做“避讳”。在唐代,观世音菩萨的“世”刚好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同字,因此便简称为“观音”。

玄奘大师更聪明,直接译为“观自在”。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本来就是观(Avalokita)声音(svara)之意,玄奘大师译为观(Avalokita)自在(is'vara),不论从梵文翻译或从照见五蕴皆空的修行上来看,都是一个很好的译名。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玄奘大师也是为了避讳,所以译为“观自在”,

所以,各位要明白,“观世音”与“观自在”是同一个人。如果从菩萨妙德渡生的层面而言,我们称他为“观世音”;从他证道修法的层面而言,我们称他为“观自在”。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以“妄心”参“真心”,永远参不透!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