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要怎么“观”,怎么用眼睛看呢?其实这里的“观”不是指用眼睛看,而是比较接近见性的“见”,是“体会”的意思。
一般平常所指的“见(看)”,是落在相的起灭,并且随相起灭,所以称为“生灭见”。而“见性”的“性”,指的是诸法的实相,是不生不灭的,要怎样才能“见”到不生不灭呢?在《楞严经》里有一些解释。
《楞严经》里记载,波斯匿王问佛陀:“如何在我们的身体内见到不生灭的体性?”波斯匿王曾经听闻其他印度的修行人说过,人死后一切就没了、消失了,也就是灭了,所以他认为不可能有不生灭的存在。
佛陀反问波斯匿王:“你有没有看过恒河?”
波斯匿王:“当然有啊!我三岁时就与妈妈一起去看过恒河,我那时候就知道恒河了!”
佛陀又问:“那你现在几岁了?”
波斯匿王:“我现在六十二岁。”
佛陀:“你现在再去看恒河,它是否还依旧存在?”
波斯匿王:“是啊!恒河当然还在啊!”
佛陀:“好。当时,你三岁,现在,你六十二岁了,你这个人,是否有所改变?”
波斯匿王:“我当然不一样了!三岁的时候,我还只是小孩子,现在六十二岁,已经是个体貌衰老的老头了!”
佛陀:“你的形貌改变了,你看到的恒河是否有所改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有啦!我现在老了,老眼昏花了,看东西还要戴老花眼镜才行!”但即便如此,“所见之物”难道也会随着你的老花眼而变得老眼昏花了吗?当然不是!
眼根(眼睛)只是一个助缘,眼根所见之性(亦即我们的心),是否有所改变?当然不变。比方说我们眼前这个茶杯,我们知道这是个茶杯,三岁的时候,你看它如此,等你一百岁了再来看它,你还是知道它(茶杯)长得这个模样,这个不改变的,就叫做“性”。
见有见性,同理,闻有闻性、触有触性,但“性”在哪里呢?这就好比《楞严经》里,佛陀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回答自己的心在外面、在里面、在根与尘的中间、在思维里、在随因缘和合之中,但佛陀一次又一次反诘,逼得阿难只好五体投地向佛陀请求开示。
现在,我问各位:“心到底在哪里?”这真是最好的话头!
阿难是以妄心来思维、求真心,所以执著于心一定有一个形体、一定位于某个地方,佛陀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他,一个答案接着一个答案地破他,直到最后,回阿难一句:“觅心了不可得。”事实上,真的就是如此!要找心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可得。但说不可得,那到底在何处?其实,真心就在我们的生灭心里。
当我们放下一切妄想执著的生灭心时,当下就是不生灭,而不是另外存在着一个不生灭的心。
例如我们现在看这个杯子,一般人都会认为杯子完好时就叫作“有”,一旦破了就是“灭”,这就是着相,落在相的有、无。当“相”存在的时候,就认为“有”,反之则“无”。同样地,对待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能活动、能运作的时候认为是“生”,不能活动、不能运作了,就称为“死”,这也是落在生灭相的结果。
佛陀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究竟永远不变的相,一切相皆是假相。另一方面,却只有究竟永远不变的相,才叫做真相。而这个真相,就存在于假相之中。我们执著自己的身体就如茶杯一般,具足时称为生,不具足时则称为灭,但我们并没有了解到,诸法当下就是空,但在空的当下,却又具足了如幻有——这就叫做“般若真空”。
所以,如果我们为了要觅得真心、真性或真空,而离开了这个会生灭的杯盖、会生灭的身体,要到哪里去找个不生灭的呢?也就是说,我们正是因为知道现在当下的“有”是生灭的、不究竟的、如幻的,我们才称它为“空”,所以,空不是“断灭”,不是完全没有、不是完全消失、不是完全不存在。佛法所讲的空,是在现象的当下,就要知道这个现象境界是为因缘和合而成的——这就叫做“空性慧”。
即便你现在的修行还没有到达体验“空性慧”的层次,但在修行的时候,自己常常要有“不要着在相上”的认知,凡一切相皆是虚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不要起贪念,也不要沦于苦境。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观念来用功修行,那就没问题了!
比方说,各位来到这里参加念佛禅,念佛的时间久了,觉得腰好酸、好痛喔!但又想到念佛可以消业障、有功德,于是,你的念佛就开始在“身体痛”和“求功德”之间挣扎战争。一下子因为“能消业障、长功德,所以我要用功、不能懈怠!”,但感受到身体的疼痛时,又开始自哀自怜:“怎么办?我受不了了!”这就是自己的生灭心着在功德相所展现的情况。
但是,如果你知道一切诸法当下虽是如幻有,但当下却也是真空,念佛的时候,你一样还是会感受到身体不舒服,你虽然会勉励自己用功修行,但体力真的没办法支应的时候,也没关系,就去休息一下,充完电后再回来继续念。
如果你自已感觉念佛念得很好,也不要想着:“哇!我今天念了好多,又念得好棒!功德一定增加不少,也消了许多业障!”甚至看看其他人,心里感到不屑:“拜托,真是造业!来这里参加修行还不知用功,这么懈怠!”像这样把自己的相和所修的法抬得高高的,一样是落在生灭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