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听闻的当下,直缘本性修行

大多数的人不但落在相上,而且还在相上不断地执著、造作和贪求,所以更加根深蒂固地认为一切是实有的。比方说,我手上的这个杯子,长得普普通通的,如果破了、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这个杯子是镶钻的,大家看到这个杯子的时候,内心的跳动就大大的不同了,怕它摔破、怕它被偷!这就不只落在物品的外相上,而是更加地落在自己心里的知见分别里。

我们刚才讲到“听声音”的方法时,曾经向大家说明,诸法在相上一定有其不同和区别,叫做“法住法位”,所以,普通的杯子和镶钻的杯子,本来就不一样。但是,如果看到镶钻的杯子时,就在那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估算价钱,在“相”上去赋予这些“不同相”的不同意义和价值,不但为了“镶钻杯子”这个“妄相”执著而落入妄心里,又在妄相上给了各种价值判断的造作,真的是妄上加妄!

我们继续看经文: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各位看到这句经文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观世音菩萨在说明自己的修行方法,怎么会说以前还有一个佛叫做观世音?”还有,我们在做回向礼拜的时候,也会念到好多佛的名字,好比念到常寂光土的阿弥陀佛,还有同号同名的佛,而且一下子就是几百万、几亿尊佛。以前我做佛七回向,念到这段时就想:“到底是哪一个?哪一尊才是阿弥陀佛?”(众答:都是阿弥陀佛)既然都是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分这么多的名字来拜?只要念一个佛的名号不就行了?还有,和阿弥陀佛相同名号的佛,究竟还有多少万亿尊啊?每次念到这一段的时候,都要顶礼、拜下去,所以我以前只要念到这里,就觉得好奇怪:“怎么会一下子就跑出来这么多佛?那到底哪个是哪个啊?”

各位看到这些文字,不需要像以前的我一样,起了这么多的分别心,自己抱着头在那里乱想。就诸法的实相而言,法法皆如,都是平等的,在理上都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不要因为名号的异同,就做了差别区分。换句话说,从缘起空的观点来看,一切皆是同一空相,所以众生平等、僧佛平等,甚至僧佛一相。

而且,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所证之道,没有差别、并无二样,若有二样,法则有所不同。若是不同,就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永恒不变、普遍而且恒常的。古佛观世音教导传法给尚未成就的观世音菩萨,等观世音菩萨成就了,他自己也称为“观世音”,这是在说明“佛佛道同”。

经文接着这么说: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在禅期的第一天就告诫各位,修行首重发菩提心。所有的修行如果不是以菩提心为基础,那就是离开自己的真心而以妄心修行,永远见不到自己的本性!

观世音菩萨说:“古佛观世音教我从‘闻思修’修行,达致心的统一。

“闻思修”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特色。一般解释“闻思修”的修行方法,是在听闻正法后,去思维正法的内容,并且照着正法的内容修行。我现在要向各位说明的“闻思修”,是以耳根听闻声音,然后落实在心性的修行上。虽然只有一点点儿的差别,但这就是我几十年用功的心血结晶,也是让我能从法的名义解释上,真正跳脱到让自己身心受用的一个方式,希望大家要用心地去体会揣摩。

“闻”是从耳根去听闻,听闻之后要马上起一个正思念,直接从心性本体来圆成。当我们的耳根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不要被“声音相”带着跑,而是要马上起一个正思念,例如“照见五蕴皆空”,在当下即用正知的智慧,即照即空。这是直接从心性本体的圆成、直缘本性来做修行,亦即不假造作、不立顿次,这就是禅宗顿门禅的修法。

再说得仔细一点儿,就是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不要跟着这个声音转,不要被声音带着跑,要马上观照其当体本性空寂,这就叫做“色即是空”;你也要马上知道“空即是色”,因为空寂不是断灭空,空里也具足了所有一切,所以不是离开这个生灭的声音,而另外存在一个不生灭的声音。这才是空寂的整体全貌。

如果无法做到顿门禅的修法,而以渐次法来修行,那就是落在五蕴、四圣谛、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等等,一一地修行,最后达到“无智亦无得,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的境地。实际上,从耳根修行,是比较类似次第修。

观世音菩萨接着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闻中”其实是泛指我们的六根和所有的世相接触的时候,包括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嘴巴尝或以心想等,都可以统称于“闻中”。“入流”是指入法性流,而“亡所”意即消融、去除了原本我们所认知的见解。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听闻的当下,直缘本性修行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