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继续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闻所闻”指的是“能闻的心”,“闻所闻尽”意即“能闻的心”已经尽了、没了。当我们能做空慧上起观照,功夫渐渐深入流亡所,以致达到身心的统一,能够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再继续用功,就会连“能够起观照的心”也会消失,亦即连“要修的心”也没了,就是达到了“闻所闻尽”的境地,
“尽闻”是指“所听闻到的一切”,“尽闻不住”的意思是说,不停留、不住着于所听闻到的一切,不停留所修的境界上。
“闻所闻”是指能修的心,“尽闻”则是指所修的法。能修的心消失了,也不住着在所修的法上。能修的智(觉所觉)也空了,所修证的智(极圆)也都空寂了,甚至连能空的空慧(空所空)也灭了,在心、境、智都空寂时,才是真正到达所有生灭都灭了,此时寂灭才会现前。
从以上的说明,各位可以清楚了解,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有次第的。经文最开始就告诉你要从“闻思修”下手,从反观、观照做起,要让心不随着境跑,不落在外境的生灭相上,进而达到身心的统一。接着继续以观慧用功,一直修到无所修,达到“生灭既灭”的地步,当下就能圆成,寂灭就会现前。
“寂灭现前”后,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会产生: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各位可以注意到,每次经典描写到亲证自己的清净心或见性的时刻,不是“豁然”就是“忽然”,绝对都是在刹那间!为什么呢?因为真相真心根本不需要造作,本来就是圆成的!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所描述的是“不假方便,自然心开”,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圆通法门也是相同。虽然耳根圆通法门最开始是以闻思修进入,但那只是方便之法,而我们以方便法修行,就不要落在方便上,只要你不落于方便而继续修行,就会发现能修的心没了、所修的法没了,进而能修的智灭了,所证得的智也灭了,此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空。而在你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空的那一念,若你的后得智慧相应到根本智,那一时刻,用文字来形容就是“豁然”、“忽然”或“刹那”,你相应到清净本体的时候,绝对是在刹那之间。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的修法,比较属于在身心到达统一后,一直不断地舍,然后就等待时节因缘的到来,就像以前许多禅宗祖师在努力不懈地用功后,心不断地舍离相上的境,舍到最后因缘时节到来,可能是在除草之际,听到某个声音就悟了,这就称之为“豁然”。参话头也是如此,当你很努力地参下去,突然间一切放下,这也称为“豁然”。
所以,“悟”一定是顿悟,不是慢慢悟,不会先悟这么一点,再悟那么一些,并非如此!悟一定是顿悟。但顿悟不代表所有一切在当下皆已圆成。真正的圆成,要达到“明心见性”,这包括了后得智的悟后修,要能圆满到和自己原本的清净本性能常常相应。如果在见性后,不继续做悟后修,也没有常常称性再做观照,往往在境界来临时,也会被拉着跑。
例如《六祖坛经》中,神秀大师写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子叙述的修行过程仍落在有相,不得主位。六祖惠能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了以后,照样说他还未见性,这是因为六祖只见到性上的缘起空,而没有见到心上种种的德用、妙用。禅宗真正的修行是要能“明心”,意思是你要通晓心的功用、作用及其含藏的种种妙用,才能达到“透法身”的地步,否则,就只是死在法身下。
经文说,以耳根圆通法门修到“寂灭现前”时,忽然间,就能超世间和出世间!什么是超世间、出世间?怎么超、如何出?其实,本来就没有超世间或出世间的分别,只要一念不起分别,当下即是超世间出世间,否则落在世间与超世间,又是分别心。所以,只有当分别心不起时,才能于豁然、忽然间超出,从而达到十方圆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