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学习了《人心、人性、人生》,导师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佛法心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认识心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了解生死,找到生命的意义,从对外在物质的追求转而到对内在精神的追求。
其中,最有触动的是“认识心性,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
这部分导师分3个层面来讲:
1. 一般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为此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 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无明,没有智慧,所以才会对自己产生种种错误的设定,把非我的东西当做是我,从而对这些东西产生强烈的依赖。
3. 导师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习“无我”的智慧,静下心来,多观察自己,问问究竟什么能代表我,以此来去除非我的东西,清净内心,找到自己。
关于“我是谁”,之前有几课都涉及到,学到这个阶段,结合自己的生活,发现,确实很多烦恼的产生和我执有关,自己总是会特别在乎那些假我的东西。而且很多情况,都是在自己无意识中,习惯性地去抓取。如果没有去观察自己的言行,我还真的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执着于自我。
心得:
有一件事情,我试了几种方法都没有做好,于是想请我们家先生帮忙,他听了后呢,没应答,反而逗起了小狗。那个时候,我就有些气恼。幸好,嗔心生起的当下,察觉到了,同时灵感一现,闪出一个念头。我现在还有精力生他的气,就说明我比他闲,既然这样,还是自己再去花点时间百度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就在这转念间,气就立马消了。当我的心态转变过来,对他没有期许的时候,后来他反而答应第二天帮我处理。现在回想,当时生气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没被重视,没有得到期待中的支持。我在用想法、念头等等把自己圈起来,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并且把这个范围里的所有东西都当成是我的存在,一旦这些东西被撼动,我就会和他人形成一个对立的局面,最终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就像这件事中,我把我提出的请求当成是我自己,在“我的请求”和“我”之间画上了等号,当请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于是就自动得出“我被忽视了”的推导,然后因此产生负面情绪。
通过以上思考,我认识到了我执产生的原因和过患,以及如何破除我执的方法。也希望自己接下来能带着正见,多向内观照自己,多问问自己,什么才能代表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