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标签:佛性

第23页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学佛网
学佛入门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学佛网阅读(891)评论(0)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学佛网
放生功德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学佛网阅读(1.35K)评论(0)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它动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成佛;其它众生,除极少...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学佛网
学佛入门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学佛网阅读(657)评论(0)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托钵,所谓「一钵千家饭」...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学佛网
学佛修心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学佛网阅读(575)评论(0)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放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

人生利我利他都需大智慧-学佛网
学佛感应

人生利我利他都需大智慧

学佛网阅读(934)评论(0)

人生利我利他都需大智慧 学习了本期法义,让我明白了如何看待和引导欲望,学佛既对现实人生有意义,也对未来的生命意义重大。知道了如何才是真正的自利和利他,澄清了自己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获得了佛法正见,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生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激发善法欲-学佛网
学佛感应

激发善法欲

学佛网阅读(1.13K)评论(0)

激发善法欲 在人们的印象中,出家人独身、素食、僧装,身无长物。而在过去原始僧团中,出家人更简单到,三衣一钵,乞食为生的简朴生活。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让世人认为佛教是禁欲的。使很多年轻人对学佛心存畏惧,以后还能结婚吗?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吗...

佛陀的教法──四圣谛-学佛网
学佛入门

佛陀的教法──四圣谛

学佛网阅读(1.03K)评论(0)

佛陀的教法──四圣谛 佛陀的教法如何呢?不用说,佛陀是经过了印度原有宗教思想的薰染,而再予以审察的结果,开出了新鲜合理而伟大的智慧之花,那便是以「四圣谛」 (catursatya)──四种转凡夫为圣人的真理。虽然,在这四条真理之中,没有告诉...

何谓根本教义-学佛网
学佛入门

何谓根本教义

学佛网阅读(603)评论(0)

何谓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陀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

龙树菩萨带给我们的启示-学佛网
学佛修心

龙树菩萨带给我们的启示

学佛网阅读(2.47K)评论(0)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印度到中国,对弘扬大乘佛教贡献最大的当属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两位菩萨都是佛陀在经典中授记过的圣者,也被后来的大乘佛教各个宗派都尊奉为共同的祖师。在了解了鸠摩罗什翻译的《龙树菩萨传》之后,我们除了对龙树菩萨充满敬佩之外,还...

众生皆是佛陀-学佛网
学佛感应

众生皆是佛陀

学佛网阅读(1.28K)评论(0)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工作一部分是为了帮助实现共同的疗愈、转化和觉醒,为我们自己的幸福以及我们的地球。互即互入的慧见有助于此,但我们需要一次共同的觉醒。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努力促进这一共同觉醒。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可以记者的方式促进这一觉醒。如...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