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 人都因为种种的自我而起烦恼,像现在各位坐在这里听经,听完以后如果觉得有道理,请问:“是谁认为有道理?”是诸位的“我”。同样的,如果听了不满意,请问:“这又是谁不满意?”仍然是诸位的“我”。事实上各位并不一定要完全相信我的话,自己...
智者与菩萨 人都因为种种的自我而起烦恼,像现在各位坐在这里听经,听完以后如果觉得有道理,请问:“是谁认为有道理?”是诸位的“我”。同样的,如果听了不满意,请问:“这又是谁不满意?”仍然是诸位的“我”。事实上各位并不一定要完全相信我的话,自己...
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一切法(事...
唯识三性 三性是说,所有一切法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我们凡夫所能见闻觉知到的,实际上它们根本不存在,只是我们凡夫觉得、认为它们是存在的,因为这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的错误颠倒执着妄想所留下的记忆,在因缘聚合时又恢复了原来记忆的错误颠倒执着有实人实法...
唯识古义和新义的主要差别 唯识古义和新义的主要差别在“不离”和“只有”之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大,最终目标一致,只是说法方法上的差别。先引一段原来的介绍:从佛说的唯识经典,到慈氏、无著、世亲及其学生的论典基本上属于唯识古义,陈那之后如护法等...
余话 问:承你详细指教,现在我对修学佛法能获得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道理,比较了解些了。过去我听人说,佛教是消极的,是叫人遁入空门,谢绝世事的。原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佛教有消极的一面,就是要把名利看得穿、想得透,不要勤勤恳恳去求名,...
念佛的现前利益 问:难道念佛专为死后打算,活着的时候,一点好处也没有吗? 答:不是那么说的,念佛的人,在今生活着的时候,当然也有许多好处,不过不愿用心去求罢了。因为生前的好处就算求到了,也不过几年几十年的事,这比如昙花一现,又有什么意思呢?...
在感恩中前行 早上,可能是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缘故,提到了感恩,感恩这个词又落入了心中。 走到卧室外面,看到先生在帮孩子们煮泡面,心中充满了感恩,感恩他为家里为孩子们操劳这么多,真是一个勤劳的男人! 洗碗的时候触摸着这个碗,特别感恩这个碗,因...
用生命去践行 本周导师为我们展现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首先映入眼帘的,消极还是积极,末学脑海中马上闪现出:‘消极’?知道!不就是消极厌世吗?遇到挫折了,就萎靡不振,啥也不想做,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这不就是消极的形象吗?佛教徒肯定不是这样的!...
转变心态 获得轻松自在 导师从消极积极,悲观乐观,禁欲纵欲,重死重死,自利利他,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等八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徒对待人生的态度。概括的说,就是佛教徒以积极的心态,过知足少欲的生活;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舍小爱为大爱;以中观缘...
以法为舟,渡向彼岸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描绘过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师父对此有个诠释:举世昏昏,不是为了生存,就是为了过好一点。曾经的我也是这样,为了让自己、让家人、让父母过得好一点,我一直很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