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开门见山的来了解一下道德的含义。导师讲所谓的道德它不是空洞的教条,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风气。而且和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关于道德,导师从五个方面给我们剖析了道德的观念。分别是,何为道德、道德的基础、道德和利益、道德的建立和提升、世界变化中的佛教道德价值。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道德的定义就是“善”。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用十六个字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概括了善的基本思想。当一个人有善念生起的时候再加以行动会给人带来安定、。
佛法对生命的思考是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对利益的考量也是同样。善的心行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带来未来的安乐。
对于三世来说。我自己也是深有感觉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我和我的同参来说吧,从1989年正月接触一直到现在的陪伴。不就是过去生的积累又延续到今生吗?世间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买卖好做。伙计难搭”,因为我这个人皮气暴躁,毛病习气很多,嗓门高,说话声音大。有时说话也不加考虑。就会惹同参起烦恼。当她烦恼的时候我也不断的回光返照自己,我那方面触恼了她。我要用她这面镜子来摆脱我的不良习气和心态。所以,这些年来都是她的包容,我们才不离不弃的在菩提道上成长。我同参是一个遵守道德的人,为人处事都特别细心。会办的很圆满。
于佛教的道德来讲,是有不同层次的成就。从人天乘来说,践行五戒十善可以成就品行高尚的人,从声闻乘来说,践行别解脱戒,修定发慧,可以成为阿罗汉那样的解脱圣者,从菩萨道来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可以成就佛菩萨那样无限慈悲、智慧的生命品质。
道德不仅能让自己受益,还能利益大众,建设和谐社会。
就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下。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丧失了道德的底线。拱抬物价,10个口罩就卖850元。被罚了300万元,一颗白菜卖60多元,被罚了50万。从佛教的贪、嗔、痴三毒来讲。一个贪心就造成了自己不可挽回的损失。还种下了一个恶因。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在了凡四训中又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因此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说到善,有相对和绝对两个层面,惭愧心是从做人的层面探讨最基本的道德。儒家的理想是成为圣贤,而佛教的目标是成就佛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超越相对的善,开发绝对的善。
佛性的智慧是在我们内在开启的,是我们本身具足的,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是我们的佛性被无明遮蔽,虽有若无。修行的根本,就是认识并开启这一宝藏。
佛教即重视道德,也不排斥利益,佛教认为财富本身是中性的,成为毒蛇还是净财,关键是我们怎么获得和运用。然而佛教除了物质利益,特别重视精神利益。我们学佛离不开福报,必须要集资培福,同时在进一步积累功德法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自利利他。
而佛教道德乃至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因道德会造就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道德不仅能成就精神财富,还能带来物质利益。因此说道德通过对心的认识和调整来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