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执著,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坏,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从较浅显的层面去理解,执著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会停下来,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呼吸,执著使我们以笨拙的方式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梦幻空花又一年。在这不肯醒的梦中,希望与恐惧,欢笑与忧愁,都在不舍昼夜地往你背后奔。一日一日。生活只是这样的擦肩而过啊,不可阻挡也无可挽留。佛陀教我们放下对这无常世间的常执,其实我们不想放下也在放下。这一生不就正在离我们而去吗。因为执著,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我们喜欢贴标签,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其实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应该乐观还是应该悲观,他只是说要放下执著。欲望多不一定就是对生活积极乐观。而消极悲观不是因为放下了执著,相反,正是因为放不下。对某些人某些事,对自己的经历遭遇太在意了,更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简言之,佛教所说的执著是指把随因缘生住变化的事物认作固有恒常、坚实存在;放下执著就是体认到世间的人、事、物非自有、绝对存在,由于这份体悟而旷达自在地为人处世。
放下执著不是一句空话。很多时候,肯吃亏才能学会放下。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会发生改变。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著”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著”。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佛法教人以豁达务实的态度看人生,知道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轻易也就散了。放下或不放下,一切都是转头成空。看到人生的这一面,心里才有天高地阔、山远水长。
看看周围,很多人都是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筹划突然间离开这个世界的。你没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比这些人更幸运。藏族人常说:明天或来世谁先来到,我们并不清楚。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吃喝享受,纠结辛劳,最后只为烟消云散,这样的人生想想都让人心酸失望,不是吗?
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为生存奔忙,如果有可能的话,周末时让自己不再围着衣食旋转吧,让身心在一本书、一段静坐、与友人的交谈、春寒里的散步中逗留,安静下来去了解自己或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或者去做义工。即使在竞争压力很大的今天,生活除了奔波、冲刺,仍然可以有逗留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