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面对死亡的两种层次

面对死亡的两种层次

龙:如果死亡是一个边界,那麼在边界的后面是什麼?是生命的延续?还是一片黑暗、虚无?

师:这个问题,在宗教上有两种层次,一种是把死后的生命,寄望於未来的天国或佛国净土,也就是与自己的信仰相应,至於什麼时候走,则不必在意。这是每个宗教都有的层次。

另一种层次,则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发生,就是现在也是短暂、虚幻的。

但是这麼说并不是消极的,因為《金刚经》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应无所住」,就是不在乎过去、不在乎现在,也不在乎未来。至於「而生其心」的「心」是什麼?指的是对人的慈悲心、对己的知慧心。只要还有一个眾生仍在苦难之中,就代表自己的责任未了;只要自己还有烦恼未断,那就是自己的责任未了。

断除自己的烦恼是智慧,帮助他人解脱苦难是慈悲,至於未来会是如何,则不去在意。这是相当高的层次,需要在平时就有修行的基础,练习著将自己的罣碍、恐怖放下,如《心经》所说:「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龙:慈悲心难道不是一种罣碍吗?

师:有罣碍就不是慈悲心,而是同情心。慈悲心是没有罣碍的,因為智慧就在其中。面对死亡,心中没有罣碍,那麼无论去到哪裡,处处都是天堂、净土。

佛国净土就像一层保护幔,佛菩萨的愿力会庇护每一个眾生,直到眾生修证解脱為止;如果尚未解脱,但是到了佛国净土,也不会有人间的种种罣碍。

一般人面对死亡,要能做到无有恐怖、没有罣碍、没有颠倒,大概很难,平时还是需要有一些修行的工夫。

宗教,并非為了理性而存在

龙:您怎麼看待极端的理性呢?

师:没有极端的理性这回事。事实上,理性是不存在的,理性只是一种思维。一般的逻辑、哲学讲求理性,但宗教并非為了理性而存在;在佛教,甚至连真理也不提。

龙:所以,您不认為理性与宗教之间有衝突?

师:即使是非常理性的人,也会有衝突──自己与自己的衝突、今天的理性跟明天的理性衝突......。连非常理性的人,都免不了如此天人交战的问题。既然有衝突,又怎麼称得上是理性呢?

龙:我想我就从生死这一课,开始学起吧﹗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面对死亡的两种层次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