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菩萨”这个称谓听起来令人尊敬而且难以达成,但其字意只是“子”或“佛之继承人”,并且不是那么难以达成。它不需要通过资格考试,也不需要完成什么不可能的任务;你所有要做的,只是发起衷心的祈愿,愿你能带领一切众生圆满证悟。要做这样的誓愿,还有什么地方比得上佛陀的圣地,在神圣佛像的面前呢?所以你应该好好利用时间,在每个圣地受菩萨戒(立下菩萨誓愿)。一如寂天菩萨所写的: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
以及
如人虽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脱者,畏者何不依?
不论你认为自己多么不完美、不清净而且耽溺于轮回,但是身为人类,你不可能从来没有过一丝善念——虽然极其稀有,但一定曾经发生过。如同寂天菩萨所写:
犹于乌云夜,刹那耀闪电;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
无论善念如何短暂,它都是菩提心的种子。然而,假如你在受菩萨戒的当下,内心没有一丝善念自然升起的话,那就造作一个!造作一个善念,但是不要认为它不纯正而厌恶自己或这个善念。即使是一个假造的善念,也好过什么都没有,而且造作的善念终究会引导到真正的善念。
菩提心是人类内心在某种状态下所能产生的慈爱、大悲与良善;当它生起时,是无以言喻的美妙。这种美妙的心灵要想生起,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与外缘。因此,在做完皈依与念诵“七支祈请文”之后,我们就在受菩萨戒或修持菩提心的最佳状态下了。
由于这也许是你唯一一次身处圣地,因此切勿错过在这些神圣佛像面前受菩萨戒的机会。虽然你不一定需要在上师或某位圣者面前受戒,但如果附近正好有具格授予你菩萨戒的比丘、喇嘛或在家修行者,你当然应该跟从他们受戒。
大部分的圣地都充满了圣物,如佛的雕像或佛法经书。在这些代表诸佛与菩萨的圣物面前皈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受菩萨戒,你首先要供养花、香与灯。不把种子种在泥土里,花就不会生长;只有种下种子,它才会萌芽、最终开成花朵。这是修行者在内心生起菩提心的最佳写照。为了让菩提心的种子在我们内心绽放花朵,我们必须先将它播种在福德田里。实际上来说,最重要、最需要培养的元素,是愿菩提心;因此,从今以后,你的整个生命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以成就一切众生的证悟为目标。然后念诵寂天《入菩萨行论》的偈颂如下:
菩萨戒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念诵这个偈颂一遍,或时间允许下尽可能多遍,并且加以思维。如果你疑惑:“我怎么可能成为菩萨?我永远无法割下我的肢体,拿它们来喂食饿虎!”别让自己感到气馁,因为恰如寂天菩萨所说的:“次第勤修学。”(一步一步,我将依止并勤勉自修。)
至此,你已经受了菩萨戒。你可以为自己庆贺,为自己做了一件真正很有价值的事感到高兴。让你自己对刚刚完成的这件事加以珍惜,并鼓励自己;让你自己一想到菩萨戒就精神振奋,而且不断提醒自己,你今天有最好的理由应该开心。寂天的这一段话,对我们会有帮助: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喜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垃圾获至宝;如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灭死圣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是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迎众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清凉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现在,你已令自己升座成为菩萨。怀着身为菩萨所带来的信心和喜悦,你现在可以向所有众生宣告你新的身份。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今于依怙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接下来是四无量心。在这个修持里,你祈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快乐、免于受苦;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愿他们永远具足快乐的因、免于痛苦的因,并且永不离于快乐。最后,你祈愿一切众生离于分别心,比如说,愿他们不再区分敌友、常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的修持,与究竟菩提心的修持非常接近。
有时间的话,你可以修持施受法(Tonglen)。在这个修持里,当你吸气时,观想你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和焦虑;而你吐气时,观想你将所有的快乐、喜悦、慈爱与智慧,都给予所有的众生。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财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在目前这个阶段,若要修持行菩提心,你可以把朝圣之旅与所有你所供养的水、灯、香等,视为将菩提心付诸实行的第一步。至于究竟菩提心,如果你接受过教法,了解如何修持,就在此时修习之;如果你未曾接受过此教法,就念诵《心经》一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然后,作为修持究竟菩提心的开胃菜,你可以静坐,注视你念头的来去,不做任何分别。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积聚福德。例如:
造桥修路;
提供钱财、食物和居所给穷困的人,提供给他人信息,甚至只是一个微笑;
忆念佛、法、僧三宝;
誓愿受戒;
思维慈爱、悲心与实相;
修持安忍;
禅修智慧。
佛陀亲自推荐了这些方法,并且说,如果以正确的发心来修持这些法门,会获得无可计量的善德之果;不过对于在家修行者,最好还是把重点放在布施、持戒和安忍的修持上。
布施包含以任何一切的方式对他人给予与付出,例如给予钱财、空间或保护。朝圣者可以借由供养花、香等行布施。
根据佛教的修持,持戒一定与不伤害众生有关,这是能积聚大量福德的修持。如果可能的话,除了不伤害之外,你也应该努力修持帮助众生的戒律。虽然戒律并不局限于为了健康而不吸烟、不吃意大利面、不喝大量威士忌等,但对朝圣者来说,誓愿在朝圣途中不吃肉或不喝酒,会是很好的一件事。
根据寂天菩萨的教法,安忍是累积福德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朝圣者一定会有很多机会修持安忍,特别在印度。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将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视为菩萨。既然我们不可能只从外相就知道谁是不是佛或菩萨,那么就不要分别。
另外一个方法,是在下次你的行程被打乱时——也许是巴士或火车延误了,这在印度经常发生——你这么想:“如果连这种琐碎的事情,我都没有足够的安忍来应付,那么我怎么能够承受地狱之火的磨难?”
朝圣的地点不仅吸引朝圣客,投机分子的大军也如磁吸般涌现。像是白天看起来有义肢的断脚乞丐,到晚上就奇迹般地及时长出脚来,以方便他们走路回家,还有穿着酷似比丘的高明骗子。要如何因应这些机会而行布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举例来说,也许你决定在朝圣途中不给任何乞丐一毛钱,而到最后把剩余的现金分给大城市里情况更糟、更没机会获得温饱的乞丐;或者你把钱布施给妇女,因为她们的生活远比男人艰困;你也可以只赠送食物或衣服,或只给所有那些深陷贫困的人由衷的祈愿,而不给钱以免被他们花在酒精或药物上;或者你也可以决定把钱给予任何一个向你乞讨的人,不管他们看起来是否应得。
从灵性的观点来看,你对布施的对象所抱持的态度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记住,不论他们在此生是什么身份,在某个前世他们曾经是你所爱的人或是爱你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为你流过血、流过泪,甚至可能为了保护你而牺牲过自己的性命。由于我们不知道所遇见的人是不是菩萨(佛能以多种外相示现),为了保险起见,你应该想象你所布施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觉悟者。这对于密续行者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曾经誓愿:视任何人都是本尊、所到任何处所都是坛城。如果我们在心中以这种想法来给予他人,我们的布施修持会变得更加深刻。
因此,作为一个声闻乘的修行者,当你看到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坐在肮脏的街道上,你应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也必须睡在污秽的窄巷,只能吃别人丢弃的食物,你会有多痛苦?然后,当你对他供养金钱或食物时,会油然生起尊重,因为你了解他和你同为人类,只是他的生活状况远不如你幸运而已。
作为一个菩萨乘的修行者,你要记住,在无数的生生世世,你和这个乞丐已经结下缘分,他必定多次曾是你的父亲、母亲、情人或先生。然后,不管你的供养多么微薄,在心里发愿,希望借由你布施所结下的这份业缘,能引导这位乞丐接触佛法。
可能的话,你也应该记住,你自己、这个乞丐和这份供养,全都是幻相。如是了解,丢掷铜板给他的这个简单的行为,就会成为最深刻的布施修持。
而密续行者,则要想象这个乞丐与自己的上师或本尊不二,而行布施。
至于供养僧尼,无论他们是真是伪,你所积聚的福德主要是依于你的动机而定,而与他们的真实身份不太有关。乞丐们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假和尚,很有可能就是完全没有别的办法了,才会穿上僧袍来行乞,为的是养活他的家人,或急需药物来缓和他母亲疾病末期的病痛。所以,先别急着谴责这个假和尚,而且还要记住,许多所谓的“真”和尚,他们开着奔驰轿车、戴着劳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链。我们宁愿不要怀疑或挑剔遇见的每一个人,而只是单纯地对僧袍(它象征佛、法、僧)表达尊敬;纵使和尚是假的,你也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当佛陀还是菩萨时,他在某一生转世为一只有着漂亮蓝色鬃毛的动物。这只动物天生就喜欢出家人,常常跑到他们身上,依偎在黄色的僧袍里。有一天,一个奸诈的猎人假扮成比丘,将一支毒箭藏在袍子的褶层里。当这只动物跳到他的腿上时,他一刺便把它杀死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挺悲惨的,不过这只动物在那一刹那对僧袍产生的喜爱,却积聚了累劫的福德。
在朝圣途中,参访寺庙可以让我们有许多机会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项:
尽你所能地供养,这是修持布施;
以谦虚的态度供养,不引人注目、不夸耀、也不为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做,这是修持戒律;
假如寺庙管理员纠缠你,要你给得更多,不要对他们心怀恶意,这是修持安忍;
充满喜悦地供养,这是修持精进;
供养时,不受到自己的虚荣心、不安全感、骄慢等影响而失去专注,这是修持禅定;
视你所供养的一切,不论大小,都是如梦如幻,这是修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