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一步一步走出“小爱”

一步一步走出“小爱”

那是10多年前了,有一次去一个乡镇办事,突然想起那里有一位七、八年前同住过一家医院的高中同学,就趁此机会去看看这位同学。当真正见到这位同学时,还是被惊到了。他脸色发黑得出乎想象,消瘦得可怜,说话声音轻得听不清楚,明显感觉有气无力,要知道他应该是30出头。 眼前的这一切,让我心里发酸,也难过,难过得不敢相信。或许由于自己之前那段非同寻常艰难的经历吧,或许我们是同龄人的相惜相怜,我内心生起强烈的同情心。而我已经重获新生,这位同学却因为无力支付药费还着忍受着病痛一天天的折磨。因此,我心里想一定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鼓励、帮助这位同学,增加他的信心。之后的时间里,我时常打电话关心问候下,有时也说些鼓励的话,还抽空去乡下看他。

说来也很幸运,大概过了1年多,这位同学也去做手术了,而且手术也很成功。可是,术后没多久,他因为重感冒导致术后感染,情况非常凶险,知道这个情况,我立刻赶到乡镇医院去看他。确实有点吓人,但我还是耐心地给他鼓劲,让他不要灰心,并以自己的情况作对比。后来,经过治疗终于康复。这位同学高中毕业就在外打工,后来就一直在家边养病边打工。这次手术费用还是举债的,他今后的生活就更加艰苦了。后来,他上城里找工作,我也尽自己所能去帮他找工作;以至于他后来的结婚、生小孩、乔迁新居,我都是人到礼到,平常日子我也经常去出租房看他。后来他工作、生活稳定了,却很少和我联系,有事需要帮忙才给我来电话,我家里更是几乎不来玩,这让我心里不是滋味了,觉得自己为了帮他忙这么上心,也确实付出很多,他却是没有什么感激之心,冷漠甚至让我感觉吝啬。有次情绪上来,甚至当面说了他。当然关系也渐渐淡了,不如从前了。

还有一件事,参加过几次读书会后,感受到读书会对自己修学佛法有很大的帮助,也能从中汲取一些智慧很快地解决当时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切实感受到了读书会的利益。 我的几位朋友,他们也时常和我说起自己的烦恼心事,于是我就邀请他们来参加读书会。刚开始,他们可能因为我的好意抑或是面子,也可能抱着听听看的想法,也来参加读书会了。但后来,他们就会以工作太忙或其它事情要做为由没来参加读书会了。我邀请过几次,就不再邀请了。觉得再邀请,自己没面子,有种巴结别人的感觉;也觉得尴尬,别人不想来,也不好意思当面拒绝我。但我自己内心非常清楚,最重要还是在乎自己的面子。

导师在法义中说,小爱即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是人们熟悉并追求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丈夫等亲缘关系,及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这些围绕自我建立的小爱,固然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但问题同样在于这个“自我”。虽然我也是真心同情同学,也真心地帮他和付出,但这种真心同样是建立在“自我”前提下的,因为在付出的同时是有着认同、感恩、回报等等期待的!而一旦这种期待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则内心必然生起埋怨等各种不良情绪,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烦恼。

导师在法义中又说,只要有“我”,就会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有亲疏、好恶的分别。当内心有这些界限,就会产生二元对立,彼此冲突。所以说,有“我”的爱,再大也是有限的,不能遍及一切。正因为自己内心有个深深的“我”,内心也就存在一个完全不同于这个“我”的“他”(同学)、“朋友”,这是非常明显的分别心,有了如此的二元对立,当然也就做不到“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了。

导师在法义中告诉我们,只有体认无我的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成为必然的选择,因为帮助众生其实就是帮助自己。现在虽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要真正做到佛菩萨那样的慈悲大爱,需要通过不断地修习“无我”智慧,更要通过不断练习把菩提心的修行落到实处,从对一个人练习,到对十个人练习,到对百人、千人、万人练习;从对有关系的人生起慈悲,再对没关系的人生起慈悲;从对喜欢的人生起慈悲,再对不喜欢的人生起慈悲;从对人类练习,再对一切众生练习。在座上座下的练习过程中,不断超越我执,超越贪嗔、好恶、有限的设定。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一步一步走出“小爱”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