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此心等心得分享
学完本堂课,七支因果的全部内容就学习完毕了。
有几点收获整理如下:
1、本期法义,导师指出: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悲心,但修行过程中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众生身上。
何为一切众生?何为具体众生?
在我的意识里,“一切众生”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和概念。而具体众生,是其中非常有限的对象,前者如同大海,后者如同一滴水。
在四宏愿里“众生无量誓愿度”,所以,心里总有觉得有一种“很赶”、”很着急”、“很急切”的感觉——众生那么多,我眼前就这几个,太少了,赶紧去跟更多的众生结缘啊,赶紧度众生啊,总是不肯因这一滴水,而放弃去追求整片海……这种心理状态,让自己不能充分地安住于当下:当我陪家人时,我会想 :赶紧陪,赶紧陪,陪完后,我要出去做义工了;当我做辅助员的时候,我就想,赶紧把这一期辅助员结束,好接下一个组;当我又接了一个组的时候 ,我就想,赶紧把这一期结束,书院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呢……这种感觉,总是让自己的脚步很匆忙,内心向外攀求更多,是一种为做事而做事的生硬。本期法义,导师指导指出:“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悲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众生身上”。我又想起导师之前也开示过:“并非度尽众生才能成佛,这里面还有因缘的问题。成佛,并非成就了外在的什么有形有相的东西,而是成就内心的圆满”。我将这一串的观念重新组合起来,调整内心 ,让自己的那颗“急切”的心慢了下来,向内看,而非向外求。我对自己说:从某种意义来讲,有缘来到我面前的“具体众生”(大海的一滴水),就是我的“一切众生”(大海的全部)。我对自己说:
当我陪伴家人时,家人就是我的“一切众生”,我应该充分地训练我的慈悲心,好好地陪伴他们,此时此刻,他们之外,再无众生!
当我做辅助员时,那5名小组成员,就是我的“一切众生”,我应该充分地训练我的慈悲心,全身心地投入,此时此刻,他们之外,再无众生!
当我做义工的时候,那份工作就是我的“一切众生”,我应该充分地训练我的慈悲心,专注地完成,此时此刻,此事之外,再无众生……
以此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对境里,充分地训练。
另外,“不是我们有恩于众生,而是众生有恩于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报恩”,再将这一观念植入内心,就能让自己对众生的爱更加地深沉。
经此调整以后,感觉自己的心不那么“赶”了、不那么“急切”了,沉了下来,安住于此,非常地惬意。
2、我找到了慈悲心落地实修的抓手:菩提心五支修法 + 慈悲心的行相
行相:一是想着怎样使众生得到快乐或拔除痛苦,二是希望他得到快乐或拔除痛苦,三是创造各种条件,作为他们得到快乐或拔除痛苦的助缘。
菩提心五支修法:理解、同情、接纳、帮助、无条件地帮助。
在每一个对境上,我们可以行相上着手、思考,指明方向;过程中,可以从五支修法上实行和考察。
我会按这个步骤与方法,以正确的姿势,开启自己的每一个善行。
3、修慈心的起点和原点是自己。
修慈心的次第:亲、中、怨,再次于一切有情,共4个STEP。我觉得,在这些次第之前,还有一个STEP0 : 对自己修慈心。正如《慈经》所引导的那样,在希望所有的众生无危险、无敌意、无精神/身体的痛苦之前,是愿我无危险、无敌意、无精神/身体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
有时候 ,真的是连自己都嗔恨,对自己不满意、攻击自己、不爱自己……这种状态之下,如何去爱他们呢?我想,给人带来快乐与平静,一定有一个前提——自己是快乐的、是平静的。否则,将无法“予乐”。这也提示我:当然我累的时候,当我身心俱疲的时候,我应该先致力于向内恢复自己的心力,对自己修慈心。这应该作为一项实操攻略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否则,这种情况下的对外“予乐”,就是“假慈悲”,害人害已。
4、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是对慈心和悲心的固定,上升到责任与使命。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如同,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要一辈子做好事,是不容易的。菩提心仪轨可以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