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寻找佛心
当每个婴儿呱呱坠地时,都是紧握着双拳,好像要把整个世界牢牢地抓在手中。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他依然努力的追求着美好的爱情、事业和财富,仿佛这就是人生的全部。
然而,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谁又能真正满足呢?于是,少欲知足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工作中职称没有评上就会痛苦,做企业的少赚了一些利润也会惴惴不安,爱抽烟的被烟所控,好喝酒的被酒所制,无怪乎《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成了欲望的奴隶,我们的心何曾能自己做主?
年龄大了,似乎可以享享清福了,又有多少人被病痛折磨,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于癌症都成了人类的第一杀手。“病”字的“疒”字旁为什么下面是丙字,而不是“甲”或“乙”字,因为在天干地支中丙代表我们的“心”,也就是说病来自于我们的心!有文献资料显示,失明的人得重病的几率远远小于我们明眼人,因为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心比明眼人清净许多。放不下心中的欲望和执著,以至于轻轻松松、了无挂碍的“好死”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奢求。
《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我们的心到底在哪里?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也就是说众生都是以攀缘心、妄想的心去生活,以妄为真,以客为主。导师有句话:人是一堆错误观念和混乱情绪的结合体。此言不虚也。
我们到底该怎样生活,怎样安住我们的心?让我们看一下这些生命的觉者吧!导师17岁出家,几十年来,在人生佛教的理念指导下弘扬佛法,创立了三级修学模式,引导无数的人走向了生命的觉醒。我们的本师释迦摩尼佛,年轻时,撇妻舍子,弃天下如敝屣。古老的净饭王国少了一位国王,可佛陀的思想光照千秋。他们身无长物,一贫如洗,却留下了永久的精神财富。
《金刚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执无念而万物为我所用,让我们追随着佛陀的智慧,导师的脚步,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