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任何一个法门都要先修加行,但如果有足够好的见地去修,加行也是正行。同时,进一步有告诉我说,从世俗意义上说,起点和终点距离遥远,但在佛法修行中,按《华严》的见地,起点就是终点。导师的段话,其实给了我不少的反思。
首先,导师告诉我,做任何事情,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有句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在我近二十年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中,任何一次的故障维修或者养护,都需要针对性的准备相对应的配件、辅料、工具、配备足够的人员以及防护措施等,这种种的前期准备,都是为了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并能对此给予妥善的处理。
除此之外,其实每个人也都经历过学生时期,面对如今的应试教育,前期的学习基础、后期的复习备考、考前的充分睡眠、健康的饮食调理、各类文具用品的准备等等。任何一个准备环节的变化,都可能会对考试的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加行的确也是正行。
其次,导师这段话又告诉我,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起点是什么?终点在哪里?为什么学佛?不同的目标,其实也就决定了某种结果。因为从小缺乏母爱的缘故,所以我找了一个比我成熟知性的配偶;学佛后我知道了健康生活五大信念,所以我二个月后戒掉了十六年的烟瘾;加入三级修学的初始,就说八步骤很重要,一年半的修学每日背诵一遍从未中断过等等。都在不断验证起点与终点,发心与目标,不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所有一切都离不开这颗心得推动。
我想,导师其实所要告诉我的应该是皈依与发心吧,它即是开始,也贯穿着始末。我记得在同喜班《皈依修学手册》中就有提及“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不皈依就没有佛子的资格,不发心就没有修行的方向。一方面,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和所有戒律的根本,也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确皈依之因,通过修学我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内心也渴望能真正找到生命的依怙,帮助我从轮回的心理中解脱出来,摆脱人生的烦恼与痛苦。而这些都需要基于我对三宝的信仰,对法与法师的信赖。《十法经》云“以何到佛地,信为殊胜乘。是故具慧者,当随净信修。于诸不信人,不能生白法,如火烧种子,岂复发青芽”。这种内心的信,同样也是帮助我抵达彼岸的“标月指”。我觉得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就会容易懈怠放逸,难以持久。
而学佛修行所在成就的就是佛菩萨的品质,作为佛子的誓愿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只有正确的发心,发菩提心,才能最终导向唯一的终点。在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修四无量心来圆满。同时导师该给了我次第方法,那就是“舍慈悲喜”。
所以,我越发觉得明确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十分重要,尤其是导师那句“理须顿悟,事还要渐修”。更让我充满信心,因为这句话我觉得是告诉我,发心可以一步到位,但事还是需要从基础开始做起,基础很重要,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登上珠峰,坐到云起。
在这次的义工承担中,虽然推荐我是做培训组长,但我还是选择了从学人开始,一方面能让我更好的看清楚自己,别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在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去体会“起点就是终点”。
由此再来思考在学习“略示修法”开篇时导师的开示,就特别让我觉得法喜满满,更是让我对未来三士道中的一系列法门的修习提升了信心。因为《道次第》为我提供的这一套修学程序,并不是难以驾驭的宇宙飞船,而是普通生活中我一直在运用的方法,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我世间做每件事,其实都离不开这些流程,只是没学佛之前我心太粗,不会去细细思考背后的原理,也不知道怎么用心。现在导师就是在手把手的教我做,就是在一步步帮助我在事上渐修。关键是我能否调整心行,并最终在行为上落实依止。唯有如此,我才能从中获得正向力量,通过实践来熟悉怎么用心,怎么开智慧,断烦恼的方法,从而帮助我慢慢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最终引导我契入空性。
的确就如导师所说,略示修学是建立在依止法的基础之上,我只有尽心依止,才能认真依照程序逐项操作,必定能获得由此带给我自身的改变。感恩导师的开示,给予我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