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欢喜首的鹦鹉,它与许多鸟兽同住在雪山对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蔓延开来,竹林瞬间化作火海。鸟兽们都非常害怕,四处逃窜。
眼见这一幕,欢喜首心中不忍,便飞向远处的大海取水。大海距此遥远,竹林面积广大,欢喜首根本就不可能扑灭大火,但它仍毅然前往,奔赴大海,沾湿翅膀,回到竹林抖落翅膀上的水,希望扑灭大火。
就这样,它不停地在大海与竹林间往返奔波,不辞辛苦,几乎累死。
欢喜首的大慈悲精神撼天动地,惊动了天宫的天主释提桓因。释提桓因惊讶地问:“是何业力竟使忉利天宫发生如此震动?”
于是用天眼观察,发现了欢喜首的行为,不由得大为感动。于是,释提桓因来到了欢喜首的面前说:“竹林如此大,你来回所沾的水不过几滴,根本无法扑灭大火,为什么还要坚持?”
欢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有愿力,就一定能灭火,即使牺牲性命。如果我牺牲了性命也不能扑灭大火,我愿来生再继续灭火,直到大火熄灭为止!”
佛说,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一种愿力都能有美好的回报。只要有坚定的禅心在,多么愚钝的和尚都能成佛。
千里之行,由足下始,只要坚持不懈,总有走到终点的一天。怕就怕被那困难吓倒,从而不敢去尝试。凡事只要尝试了,便有机会,连尝试都不敢,是永远也不会成的。
不要被那看似艰巨的困难吓倒,只要有一颗恒心,靠着百折不挠的意志,一定可以做成自己想要做的,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时时存储
在河南宝应院的南院慧颙禅师,是临济禅师的门下。有一次开释大众说道:“现在各禅林间,对于啐啄之机的问题,仅具有啐啄同时的本体而已,尚未具有啐啄同时的妙用。”啐啄是比喻时机成熟,时机成熟当下就能契悟之义。
有一位学僧听了以后,向前问道:“请问禅师什么是啐啄同时的妙用?”
慧颙禅师解释道:“啐啄是像击石出火、闪电出光,间不容发的时机所做的。如果你要用意识去分别的话,便失去机用了。”
有一位学僧听了,不满意地说道:“我尚有疑问,给你这么一说更糊涂了。”
慧颙禅师听了以后,就用一根棍棒对学僧打了过去。学僧正要开口辩解,慧颙禅师就将他赶出山门。
这个学僧受了这一次的挫折以后,来到云门文偃禅师座下参学。一日,就将其离开慧颙禅师处的情形告诉文偃禅师的门人听。文偃禅师的门人听后问道:“慧颙禅师棒打你,此棒折断了吗?”
学僧听了这一句话后豁然有悟,便赶快回到南院想向慧颙禅师忏悔。但慧颙禅师此时已经圆寂了,南院宝应寺已由风穴延沼禅师担任住持。风穴延沼就问他道:“你当时是怎么不服先师的?”
学僧回道:“我当时好像是在灯影摇晃中走路一样,就自己怀疑没有肯定自己。”
风穴延沼禅师探问了究竟后说道:“那么你现在已经会了,我给你印证。”
谚语有云:“饭未煮熟,不要随便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一啐啄妙用,当下一刻,即是新的生命的开始。慧颙禅师的打逐,只是孵化期中的妙用。文偃门人的一句“棒有折断吗?”这才是一啄,真正的更进一层的妙用。
人找东西时,最是奇妙。一样常用的东西,也存在于自己的记忆当中,可是无论怎样翻箱倒柜,就是寻不着。等到用不到它的时候,却又凭空出现了。有时,则是明明在自己的视野之内,却视若不见,经别人提点之后,方才恍然大悟。其实道理也是如此。
很多道理都在我们的头脑当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但我们却不知道它的妙用。再或者就是,别人跟我们诉说一个道理,但我们却听不进去,觉得不过平平几句话,毫无智慧。可时过境迁,多年之后有了足够的经历,再回想起那话来,方才明白其中的智慧所在。于是开始懊悔,当初怎么就那么愚钝。
学僧便是如此,慧颙禅师早已经将道理讲给他了,可他并没有契悟,修行多年后,经文偃禅师门人一句提点,方明白其中的真义。对学僧来说,那说教是个铺垫,那提点才是顿悟。
我们都是学僧,却不要刻意去做那学僧。不要将别人珍视的、与我们感触不大的道理不当回事,牢牢记在心中,总有给我们启迪的一天。
只有头脑中存储得足够多,用的时候才有东西可以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