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我是重病患者吗?

我是重病患者吗?

选择善知识的标准,一方面是在告诉我具格的善知识其实是十分难遇的,另一方面也是告诉我这些德行也都是需要我自身去成就的功德。在导师的开示中,我所体会到的是在告诉我其中每一项如何修起来的用心方法。

通过导师对善知识十德中具悲悯的开示,让我体会到在长期以往的班级分享与互动环节,还是在参与分享义工时,这种内心的紧张,原来我是一直在关注自我的感觉。分享的好就有成就感,觉得自己修的很好,忘乎所以;分享的不好,就有挫败感,吓得不敢说话。这原来都是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了。这种开心和失落,都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

回顾以往在书院网站上投稿,好像同样也会因为文章没得到推荐而产生粘著,因为内心的这种贪爱,导致在思想上就会不自觉的想去抓取。而行为上的表现就是上午、中午、晚上,连续几天在网站固定更新的时间段里,都会去网站上看看,我就是典型的重病患者,陷入这种“爱取有”的轮回轨道中,看似在利益众生,其实是把妙法变成了自身烦恼的助伴。通过这个角度的思考,我也同样发现,这样的一种模式,如果运用正确的发心,为众生的需要而分享,那安住在这样的一种善所缘中就是在锻炼自己的悲悯之心。让我学的突然欢喜,不仅发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问题,还寻找到了迷宫的出路。

通过以上的思维过程,再去思维善说法中导师所开示的内容,才能深感真实不虚,其实作为分享者,导师也一直说要做感染式的分享,而不是说教式的分享。也就是要将自己领会的法义,通过八步骤的方式进行分享,带着正确的发心与方法,所分享的就一定可以让聆听者从中受益。

尔后导师的开示中又进一步告诉我说,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分享的内容一定是自身在实践佛法中的真实体悟。所以关键是把每周学习法义获得的正见落实到自己的心行中,在行为中去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调整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教奉行。就像导师说的“我学了法义,就需要去落实,而不是作为一种道理,姑妄听之,这样是没用的”。

《道次第》所依善知识之相讲到“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其实这句话也说明了做出来的比说出来的力量更大,只有我自己去践行模式了,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去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同时导师还告诉我做事的时候要注意的三点,一是能忍受厌倦,良药苦口利于病,我觉得于修行作疗病想,就能很好的对治这个问题;二是用精进来克服厌倦,精进的基础,从我自身而言就是建立在于己作病者想的基础上,内心有这种如救头燃的心,就能较好的克服厌倦,知道此应作,此不应作。当然导师所表达的背后应该是一份对众生的悲悯之心,这也是我要去培养与提升的点;三是通过禅修化解厌倦情绪,在义工行中,我就会生起这种疲厌情绪,尤其是项目服务中,面对学员的各种需求,以及义工各种违缘无法承担时,内心虽然十分希望服务好学员,帮助义工师兄更快成长,但深感自身智慧与慈悲不够。在上下求索中,自身的成长的确突飞猛进,心量也大了,更能与法相应,但一直滞留在这种观察修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很消耗心力的。

记得导师对禅修的定义是“只要把心安住在正知正念上就是禅修”,这个时候我觉得每日定课就真的太殊胜了,就像手机充电,导师就像永动机,一次次把我的心行提升起来,我通过忏悔来放下做事过程中内心产生的执著。还有就是上下班路上背诵一遍原文,每天读诵一遍原文,都是帮助我把心安住在善所缘上。《道次第》中于教法作药物想中说“学者于说法师教授教诫,亦应认为重要,励力珍持,勿以妄念违背而失坏之”。自从学了这一课,我基本除了工作与修学需要,其余信息都暂时远离我了。这种外在的清净,也帮助我去化解修学以及义工行中的厌倦情绪。

最后从宗大师对选择善知识的条件逐渐打折,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文环境与现今社会的环境有着重多相似之处,所以导师当下弘扬《道次第》真的是慧眼如炬。这也在告诫我得遇善知识当如得遇良医,起大欢喜,随言而听,如教而行,恭敬承事。

所以我越学越觉得特别欢喜,我觉得导师的开示就是在说我这个重病患者,告诉了我治病的方法与健康后的状态。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我是重病患者吗?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