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觉醒的路上
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紧接着法义中又告诉我们,他的这种哲学思想属于悲观主义。深层的悲观,是来自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因为找不到人生价值,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更多是看到人生的无奈、卑微和苦难。
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的呢?源于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应该说亲人的死亡让我承受了很大的心灵创伤,但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果人一出生就死了,这样短暂的生命又有何意义呢?虽然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但也就是几十年罢了,跟人类250万年的历史长河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那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苦苦思索,但终究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我觉得“苦才是人生,累才是生活。”于是我每天都让自己很忙碌,甚至是疲惫不堪。那段日子,在外人看来我是积极地、乐观地,但现在回头剖析一下自己,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是消极和悲观的,因为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所以只能用忙碌的形式来缓解自己的迷惑和痛苦,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思考。一直渴望有一位人生导师,能够让自己走出迷惑,走向觉醒,也许正是自我内心这份强大的愿力,才让自己一步步走进了三级修学。
踏出校门那么多年,没想到居然还能再次踏进校门,而且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心灵学院,在这里我和同修们要一起学习8年半的时间,一想到这我就欣喜若狂。知识是专用的,而智慧是通用的。学习佛法就是学习智慧。我做了18年的老师,一直执着于老师这个相,学习佛法首先就要破除我执,所以我要先破除老师这个相,树立我就是一名学生,我要向导师学习智慧。如何做一名好学生呢?这是我经常和学生讲得,现在我要反问自己?首先就要精进修学,每日的定课、自修都要按时完成。我从来不看电视剧,也从不追剧,自然是体会不到追剧人的心理。但是最近在自修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们都能抱着追剧的心理的行动来学习佛法,每天恭恭敬敬的按时坐在屏幕前观听导师的视频,导师说上一句你就只知道他下一句要讲什么,不断重复正确,每个内容都坚持7天,那么你的受益就会很大。其次我们不能只注重自己的解脱,还要发菩提心,把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点我过去也是意识不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烦恼还没解决,哪有能力帮助其他人。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发不起菩提心。因为我们的发愿还不够大,所以还不能真正解脱。因此我们要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中国机长》,让我对生命又有了很多的感悟,感觉是佛陀正在向世人变相的说法。特别是飞机在遇险时穿越云层这一段,看得我是惊心动魄的。虽然电影有夸张虚构的成分,但是也是值得人深思的。一团乌云把飞机前行的道路挡住了,但是要想安全着陆就必须冲出那团乌云,正是机长:一定要把119名乘客安全带回地面!这种坚定的信念,最终大家都安全着陆。机长在乌云中找到了一条道路,那不就是佛法中所说的解脱之道吗?但是要冲出那团乌云又是谈何容易呢。不仅是挑战人的生理极限,更是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而机长和工作人员此时的信念,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发菩提心呀。其中空姐们的专业素养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他们日复一日的训练,为的就是当危难真正来临的时刻,为乘客们作出正确的示范给他们信心。最喜欢他们说的一句话:我们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希望通过学习佛法,有朝一日也可以法喜满满地说:我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法义中说到,生命有迷惑的层面,也有觉醒的层面,就像乌云和虚空。当虚空被乌云遮蔽,似乎乌云就是一切。其实虚空本身是澄澈的,当云开雾绕,我们才会看到他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