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大问题
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
人生五大问题
(零)前言
1、人生就是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现实问题很好解决,生命的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困惑,找不到答案心灵无法真正安宁。
3、导师从佛法角度讲师人生五大问题。
(一)何为幸福
一、幸福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决定的?
1、通过物质改善达到追求目标后并不能获得幸福。可见,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质就能解决的。
2、幸福的定义: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和物质有关,但更在于自身心态和需求定位。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二、探讨人生幸福需要对苦与乐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1、从佛法观点来看人生是苦,佛教将人的感觉分为五种:苦、乐、忧、喜、舍。其中苦和乐偏于物质,忧和喜偏于精神。
2、人类五千年文明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但结果并没有做到。
3、佛教所说人生是苦,是透彻现象所作的本质。苦是人生的本质,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任何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痛苦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
三、生命真相的认识
1、不了解真相才会产生烦恼,唯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不了解生命真相是痛苦的根源)
四、获得幸福的方法
1、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
2、佛教特别强调自利,自身努力。唯有体认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信,超越痛苦。光靠自己还不行,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以要以己为洲,以法为洲。由依止佛法僧三宝,依教奉行才能完成究竟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二)我是谁
我是谁是人类永恒的困惑,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问题。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不可分割的。导师帮我们从佛教观点分析
一、究竟什么代表着我?
1、身体是不我
①将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我”就毁灭。害怕死亡。其实色身只是生命一个片段,并不能真正代表我。
②“我”的存在还体现在两方面:观念和心态。
2、情绪是不是我
①被喜怒哀乐左右无法自主,把情绪误以为是“我”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影响我。
②以智慧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
二、我执
1、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只要贴上“我”的标签,就会对我有杀伤力。
2、我执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和他人互相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
3、远离我执就远离烦恼。
三、无我
1、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不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四、认识自己
1、禅宗有个话头: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的修学,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找到背后的真我)
2、佛法关注根本问题,认识你自己。唯有透彻生命真相,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
(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
一、生命的短暂
1、从唯物论的角度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
2、佛法帮助我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①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无线的层面。
②透彻心的本质,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
二、有情的生死
1、一般人观点:
生命从呱呱落地开始。
2、从轮回眼光看
①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一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始;
②在它之前有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有无尽的未来。
三、生命的轮回
1、缘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
2、天赋
①生命的起点不同;
②很多人以为天赋是父母遗传,事实并非。
3、从佛教的角度看,生命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父母给予的物质系统;一套是来自过去生积累的精神系统。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点。
四、轮回根源是我们的心
1、六种生命形态代表内心不同状态。
①饿鬼←贪心
②畜生←愚痴、无知
③阿修罗←嗔恨、狭隘
2、生命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3、轮回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佛菩萨的生命品质(无限的智慧和慈悲)也是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步造就、开放并圆满的。
五、生命的未来和归宿
1、现在是由过去生积累的,未来生命的发展来着今生的积累。
2、佛教注重当下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也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六、结论
1、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没有根,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没有归宿。
2、把握当下,就能把握生命走向。
(四)何为命运
一、命运有谁来决定?
1、其他宗教观点: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和某种神秘力量决定。
2、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在于我自身。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不同心行作为因而导致结果。
3、身语意贯穿过去、现在、未来。
①身业→所行
②语业→所说
③意业→所想
二、因果
1、当下因果:行善、生起善心感到快乐。
2、心灵因果:
①所做,所想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影像未来生命走向的因。
②心念形成习惯,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同性格导致不同人格。
③如果不选择,任心态发展,很有可能带我执掌控,因为我执就是我的本能。
④修行的意义,就是帮助我调整方向,有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正确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负面心理。
三、生命程序“业”
1、重复多了,就成为自然,习惯固定下来,逐步发展为生命模式,成为性格,性格发展为生命品质。
2、行为决定命运,佛教称为决定命运的因素为“业力”有看做“生命程序”
3、改变命运,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
4、
①心的特点:选择、创造
②人具有理性:选择判断后进行创造,心就是生命运的主宰。
四、习惯很难改变,想要改变必须借助修行来调整。
1、习惯根深蒂固,难以超越,难以摆脱
2、举例:被尼古丁控制的吸烟者
五、结论
1、习惯一旦形成,对身心有极强的控制力,若不痛下决心,是很难改变的。
2、除了决心,还应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依循这一规律,才能切实地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五)活着为什么
活着为什么?或者价值是什么?
一、做任何事都需要理由,活着更需要理由
1、为孩子、为家庭、为事业而活,深入思考,很难满足这些答案
2、不少艺术家或哲学家甚至会苦闷到走上绝路。
3、多数人追求的人生价值,都经不起死亡的审视。
①哪怕是帝王,称霸一时也同样会灰飞烟灭。
②外在的一切都会过去,给生命带来什么影响才是应该重视的。
二、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性
1、心会制造烦恼也会具备接触烦恼的能力。
2、致使我在痛苦中不断轮回的因是无明。
三、活着的意义
1、在于了解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
2、自身生命版本的升级。
3、给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
四、结论
1、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无明障蔽使我看不清生命真相。
2、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
3、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
4、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面对未来做出正确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
5、不知活着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动力。
6、探讨和解决这些永恒的问题,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