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有一句谚语:“贼和佛,无法能够了知在何处。”我们很难知道盗贼在何处,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佛在何处,在人群里也很难辨认出来。佛菩萨为了度化猪、鸡、猫、狗、蟑螂、苍蝇、蚊子等众生,就会化现与它们相同的形象。若要度化人也是一样,可能会以男女老少,行善或造恶等各种形象出现,所以很难分辨。
不要轻易说别人的过患,说别人的是非。
现在,我们无法判断、知晓他人的内心,然后还说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如何……我每听到这些,都会发自内心地可怜这样的人。
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佛也不可能轻易说别人。评判他人的是非、好坏、长短,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得不到任何暂时或究竟的利益,为什么还要去说呢?
若是他人有功德,你再怎样诽谤他也没有用,他人不会因为你的诽谤而堕落;若是他人没有功德,你再怎样赞叹也没有用,他人也不会因为你的赞叹而上升。
华智仁波切对我们的忠告是“不赞不谤一切人”,就是在不了解,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不赞叹,也不诽谤任何众生。这是我们做人应遵循的原则。
隐藏自己的功德本身就是一种功德
为什么无功无德呢?功德毁坏的原因之一就是宣扬功德。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宣说自己的功德,很容易毁损功德。所以,必须要隐秘自己的功德,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不能宣说。
不仅仅是功德,即便是积累了一些善根、福德,或者做了一些好事、善事,也不能轻易宣说,一定要隐藏起来。
其实,凡夫的言行举止,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造业,我们所认为的功德也不一定是什么功德。自己有一点点功德,然后到处去宣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别人也能看出来你内心的一些杂念,这都是不如法的。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一定要将自己的功德隐藏起来。隐藏功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不能看自己的功德,要看自己的过失;我们不能看他人的过失,要看他人的功德,这样才能慢慢地学到他人的功德,进而将他人所有的功德纳入自己的相续中。最后,自己所有的过失都能消失殆尽,所有的功德都将日臻圆满。
观察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其实,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么好,依然有很多坏的习惯与习气。我们毕竟还是凡夫,所以无法确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显现的善与恶、对与错,到底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上的;是因缘果报还是业障烦恼。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喜好,去妄加观察、评论、修正甚至指责他人的过失,是极容易造业的。
实际上,观察、评论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眼睛没有错,外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所谓的缺点与过失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心与行为已经不纯正了。这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就像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脏脸一样。
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善于去观察、发现、欣赏生活与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后将之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才能逐渐变得高尚与纯粹,这样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
为什么你经常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是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总把自己看得特别重?为什么经常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与家人合不来,有的与同事合不来……
原因就是把“我”看得太重了,总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我”的见解没有错,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照“我”的观点做,用“我”的想法去要求别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不可能一样。你要求别人都和你一样,让他们按照你的观点去做,是不可能的。
站在你的立场是这样,站在他人的立场就不是这样了。每个人的根基、福报、因缘、想法都不同,所以不必强行要求别人合自己的意。
什么事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心如如不动,没有被境转就行了。什么叫如如不动?就是你知道他人这样做是正常的,这样说也是正常的……怎样都是正常的。
各有各的业力,业力现前时很难避免。缘来则聚,缘尽则散,毫无执著,坦然面对,这才是自在。